瑪格麗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 1914-1996),法國當代最著名的女小說傢、劇作傢和電影藝術傢。她於1914年4月4日齣生在越南嘉定,父母都是小學教師。四歲時喪父,童年的苦難和母親的悲慘命運影響瞭她的一生。
杜拉斯以小說《厚顔無恥之輩》(1943)開始她的文學生涯。她的作品不僅內容豐富,體裁多樣,而且尤其注重文體,具有新穎獨特的風格。早期小說《抵擋太平洋的堤壩》(1950)充分反映瞭童年時代的貧睏生活,還有不少作品也是以印度支那的社會現實為題材的。《直布羅陀海峽的水手》(1952)等作品充滿瞭鏡頭般的畫麵和口語式的對話,因此不少都被改編成影片;後來的小說如《塔爾奎尼亞的小馬》(1953),《琴聲如訴》(1958),《洛爾·V.斯坦的迷醉》(1964)等則善於打破傳統的敘述模式,把虛構與現實融為一體,因而使她一度被認為是新小說派作傢,其實她的小說隻是在手法上與新小說類似,重視文體的詩意和音樂性,但在構思方麵卻大不相同。她在作品中描繪貧富對立和人的欲望,是在以獨特的方式揭露社會現實。
杜拉斯在戲劇和電影方麵同樣成就卓著,她分彆在1965、1968和1984年齣版瞭三部戲劇集,在1983年還獲得瞭法蘭西學院的戲劇大奬。作為法國重要的電影流派“左岸派”的成員,她不僅寫齣瞭《廣島之戀》(1960)、《長彆離》(1961)這樣齣色的電影劇本,而且從1965年起親自擔任導演,從影片《印度之歌》(1974)開始,每年都有一兩部影片問世,而且有不少獲得瞭國際大奬。
《物質生活》收有杜拉斯的48篇隨筆、小說,長短不一,短文不過三、五百字,長的有一萬字,大多與寫作的事相關,涉及作者自己的作品,以及與此相關的其它方麵,有關與揚·安德烈結識之事,作者本人飲酒緻疾等,也是書中記述的材料。
具體篇目包括《作傢的身體》、《八二年10月》、《幻影紛至遝來》、《披巾的那種藍色》、《夜裏的最後一個顧客》、《化學氣味》、《話語的高速公路》等文章。
這本書沒有開端,也沒有終結,也沒有中間部分。杜拉斯說,每一本書都有一個存在的理由,如果這樣,《物質生活》就不屬於其中的任何一種。關於《物質生活》的筆法,杜拉斯用瞭一個詞形容:“流動”。
那个时候杜拉斯已经快七十岁了,她收到了一封信,信的内容写的很简单:我想在一月二十三日星期一上午九时与你做爱。她想这肯定是个疯子,后来就把这件事给忘记了。可是,一月二十三日上午九时,有人来敲门了。杜拉斯:是谁?来人说:是我,我给你写过信。杜拉斯:你这是开玩笑...
評分杜拉斯的密码 赵松 这个女人,即使是脸老到模糊走形的地步,即使是因酗酒而濒临死亡,也很难将她归入老女人的范畴。她的生命力是如此的旺盛,她不停地探测自己的极限,几次长期酗酒,完全不能自控的一个酒鬼,甚至不得不住院里戒酒。但她始终没有被自己毁掉,直到晚年还在不懈...
評分 評分翻书在手的时候,因为看到内封上《对热罗姆•博儒尔谈话录》的副书名,以为会是本适合在阳光下轻松阅读的精美随笔,因为杜拉斯的美,也因为她的精致。 可是在翻过几页后,暮然间开始对这个叫热罗姆的人开始钦佩起来,原因很简单:我被杜拉斯的文字搞得晕头转向不知其...
評分杜拉斯在談生活的時候歸根結底談的還是在談寫作。小說,隨筆,散文,劇本,各種文體間的界綫徹底模糊,精神渙散幾秒鍾,上下文就全然失去聯係。已經漸漸習慣她這種不著邊際的囈語式敘述風格,講瞭什麼具體內容已經不再重要,更看重享受閱讀過程中的神遊狀態,任思緒無邊無際地蔓延。
评分無疑是她的小說中 我最喜歡的一部。
评分杜拉斯的書特彆適閤碎片時間消閑,隨便什麼時候拿起來都接得上。尤其是散文,更像是臨時起意的對話,一種不算虔誠的懺悔和自我剖白。這本書幾乎是她的迴憶錄瞭,迴憶如何寫作,迴憶日常生活。恕我直言,杜拉斯對女人和酒的理解遠遠高於寫作。她卻是以作傢身份齣名,隻能說那個時代的確需要一名“女”作傢瞭。「我不是有所為而寫。我也不為女人寫。我寫女人是為瞭寫我,寫那個貫穿在多少世紀中的我自己。」「人們缺少一個上帝。…酒不可能提供什麼慰藉,它不能充實個體的心理空間,它隻能頂替上帝的缺失。」
评分“頓有陽光亡失之感”,最喜歡的還是第一頁這句話。
评分好久沒有讀杜拉斯。這次是隨筆,寫的太好瞭。行文流動,字句間留有呼吸般的思考空隙。好文學的力量就是很多年過去,讀者還可以通過書頁與作者有對話心靈呼照的感覺。 記憶中上一次看她的小說和劇本還是高中。那時我希望生日禮物收到這一整套書,裝幀也喜歡。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