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倫·剋爾凱郭爾(SorenKierkegaard,1813—1855)19世紀丹麥神秘主義哲學傢,基督教思想傢,現代存在主義哲學的先驅。他的作品種類繁多,充滿思辨和個性。他認為人生應該經曆審美、倫理和宗教三個階段。從《非此即彼》到《十八訓導書》可以看到他的思想演進軌跡,而《緻死的疾病》則是他思想成熟時期的代錶作。
疾病不仅是可以预防的,还是可以被制造的,因此要注意制造疾病的人,但似乎神也在创造疾病,因此不能不提防她们,但是又不能怀疑她们,因为她们是神,是可以相信和信赖的,因此不要提防她们,而是崇敬她们。这就是怀疑和崇敬她们并用,使得人感到痛苦。这就是我的痛苦的根源。...
評分绝望的人不一定知道自己绝望、也不一定感到痛苦。最低层次的绝望在无知的人,一心只知世俗物事;这类人没有自我意识,不认识自我的永恒性,更不知道自己陷于绝望。另一些人意识到自己为渴望得到某些世俗物事而绝望,但仍没有自我永恒性的意识。另一些人开始意识到自我、永恒性...
評分启发指数⭐️⭐️⭐️⭐️⭐️ 推荐指数⭐️⭐️⭐️⭐️⭐️ 34/200 1️⃣ 这本书豆瓣评分8.9,太让我意外了。要给满分!!致死的疾病到底是什么?在克尔凯郭尔眼中,是绝望。是不自知的绝望。 但奇怪的是,他说这个疾病致死,又...
評分纪念那个克尔凯郭尔逝世一百五十四周年系列 ===================================================== 《致死的疾病》中的两则寓言 -------------------------------------------------------------------------------------- 丹麦思想者克尔凯郭尔,...
"死亡不是最後的結果,絕望纔是",因為死亡之後可能還有一種生存方式,但絕望以後就再沒有生活,因此"絕望纔是緻死的疾病".隻讀瞭開頭的兩頁就被完全徵服瞭的理論著作.終於明白他為什麼與尼采相提並論.存在主義,現代宗教護教都離不開他.德國理性主義哲學以後的反對聲音,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苦痛與罪的意識都要提及他.還有他詩一樣的文筆.
评分絕望是消耗那不可消耗的東西,是擦亮火星去點燃不可觸及的自身,絕望自己招緻絕望,返嚮自身,迴到永恒。基督教的旨趣與漢語界的關注點還是有不少距離,不是很能看懂,但關於絕望,似乎也有一種經過現代性中介後的共振。
评分從書中可以看到黑格爾對剋爾凱郭爾的影響,剋爾凱郭爾援用黑格爾的思辨精神來思辨神學,把有限性與無限性的特徵注入到主體內部,讓它變得憂鬱、絕望,因為要麵對絕對理性、上帝,攪閤而成的主體或因無知或因有意迴避與上帝的遭遇,在主體與上帝之間的深淵凝視著他,罪作為一種有限性的實踐理性迫使人必須處理好與上帝的關係,迴到康德的“你應該”的道德律令纔能挽救失魂落魄的主體。如果從被齊澤剋闡釋後的拉康的觀念來解讀剋爾凱郭爾的基督教神學,那麼後者的努力就是要在實在界與象徵界外構建一個更好的想象界,它可以縫閤創傷,在這個有些精神分析的角度上黑格爾、卡爾凱郭爾做著同樣的工作。
评分翻譯不咋滴,但仍能看齣剋爾凱郭爾的思想細緻精妙。離開瞭宗教,離開瞭傳統,離開瞭抽象的絕望的自我,仍以孤獨來丈量精神。絕望是人本身中的東西,一如罹患疾病。絕望是關係錯誤,自身與自身,與他人的關係錯誤招緻絕望,將全部過去當作現在來承受。在時間中,他沒有未來,隻有錯誤與罪,缺憾與責任。
评分對種種不同絕望的定義和梳理相當精闢,所舉例證也非常便於理解,其實從反麵來思考剋爾凱郭爾的觀點,有關他所論述的絕望這一命題的最終結論,對於非基督徒而言就如同放瞭一杆空槍:對他們而言絕望是無法解決的,因為他們沒有上帝;而將絕望的最高形式歸於基督徒,最終用宗教解決基督徒的絕望(其實也並沒有解決),以非基督徒的視角來看,也不過是歸於虛無。本書中剋認為,無論人是否有自我意識,都處在不同形式的無法擺脫的絕望當中,而獲得信仰的基督徒,雖亦處在絕望當中,但這種絕望不同於世間暫時的摺磨和痛苦導緻的絕望,而是一種緻死的疾病,這種疾病總是在死的過程中,卻又無法死去,是死於死(to die death)。但是信仰並不能最終化解絕望,但是罪的反麵是信仰,基督徒可以從自身的有限趨嚮無限,以至接近上帝。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