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理论与批评

电影理论与批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戴锦华,北京人。曾任教于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现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东亚系教授。曾在美国,欧洲,日本,中国香港,台湾等数十所大学任客座教授。从事电影史论、女性文学及大众文化领域的研究。著有《浮出历史地表——现代中国妇女文学研究》,《电影理论与批评手册》,《镜与世俗神话——影片精读十八例》,《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犹在镜中——戴锦华访谈录》,《涉渡之舟:新时期中国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化》,《电影批评》,Cinema and Desire: A Feminist Maxism and Cultral Politics in Dai Jinhua's Works.等专著10余卷。

出版者: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戴锦华
出品人:
页数:368
译者:
出版时间:2007-8
价格:35.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301116319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戴锦华 
  • 电影 
  • 电影理论 
  • 电影理论与批评 
  • 电影研究 
  • 电影批评 
  • 电影评论 
  • 中国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电影理论与批评,ISBN:9787301116319,作者:戴锦华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我来“看”电影 一直以来都把电影当成一种泛娱乐化的东西,从来不会把它和文化、艺术、民族精神等联系在一起。对电影理论无甚了解,电影批评就会想到网络上那些扒电影穿帮镜头的吐槽文章,视频之类。经过一些时日,看了几本关于电影的书,看了几篇与电影有关的论文,看了几部经...  

评分

电影批评笔记: 1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的区别之一,在于商业电影大致恪守种种电影叙事的成规与惯例,而在故事层面追求类型的变奏形态,同时追求影像的奇观效果。而艺术电影则更多地追求电影语言自身的创新,追求对种种成规与惯例的僭越。 2镜中像的运用。在某些电影场景中,人物与...  

评分

评分

第二版相较于第一版修改的很少。 电影这门年轻的、惟一一门人类知晓其诞生日的艺术,从一开始便作为大众艺术而出现;透明性、通俗性与娱乐性无疑是早期电影和绝大多数商业电影追求或试图保持的特征。 “洞穴”寓言中,柏拉图假设有一群人“居住在一个洞穴之中,有一条长长的甬...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文学理论烂熟于胸,往电影移植如信手拈来

评分

个人最喜欢的一篇是用精神分析解读的《情书》—爱的延迟抵达;精神分析的镜像论那么明晰的印证着人的成长轨迹、主体的建构,又那么明晰的印证着在观影过程中自我的认同;因为我很多时候也是像少年树(女)那样对很多事反应迟钝,所以每次告诉自己要活在当下的时候正是自我的缺席之时。她这样写:“显然,她(博子)绝望地试图沿着爱、爱人的缺席抵达在场,获取爱人在生命中的、她不曾与之分享的段落,但她绝望地试图占有能指的努力,却只是再一次印证了爱的缺席,不仅那她不能分享的岁月中的爱只属于树(女),甚至她曾经拥有的爱的岁月,或许也只是作为树(女)的影子而拥有的幻觉。” 我吃精神分析这套。

评分

一种解读路径的设定,无疑带有极大的理论预设性,这种预设造成了理解的封闭状态,因此电影理论批评与电影作品本身的多义性和开放性是相悖的。理论的深奥也将其与一般读者隔离开,成为难以走出书斋的怪人,因此它的实践意义更加微小。我想说这本书真的不好读,肢解电影也毫无美感,但如果耐心咀嚼完,你将获得几种看世界的新角度。趣味和思想,有时真是不可兼得。

评分

习惯文本分析结构的学者风格或许不为电影人所喜欢,但在此书中,电影不仅仅只是解读的对象,更主要是作为社会学、心理学理论普及的工具及例子,就这点而说,电影选的不一定是最好的电影,但一定是最适合的电影,而每章节的理论才是书中的精华所在,其中《蓝》《香草天空》《情书》几章写得尤为精彩。

评分

经典分析,值得回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