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德国法兰福克学派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W. 本雅明(1892-1940)的美学名篇与代表作,也是迄今国内第一个译自德文原著最新版本的完整译本(含其第一稿、第二稿两个稿本)。作者从考察古希腊用以复制艺术品的铸造与制模手艺为起点,经过文字复制的印刷术与图画复制的版画刻印术,直到19世纪中叶、末叶的照相术、留声术的发明,最终认定,艺术复制技术从手工到机械的发展,是“量遽变到质”的一个飞跃,它引起人类对于审美创造、制作、鉴赏、接受诸等方式与态度的根本转变,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艺术的基本观念,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书中还特别就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典范——(有声)电影艺术作了同传统戏剧、绘画、建筑等艺术以及现代达达艺术的比较研究,同精神分析揭示本能无意识相对应的揭示视觉无意识可能性的分析,肯定了电影这一用现代机械手段摄制、可大量复制发行,并以群体方式接受的现代艺术媒介与社会大众的直接贴近性,从而揭示了其艺术功能中具有宣泄社会心理情绪、激发政治与社会革命精神的价值内涵。作者的研究体现了法兰福克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唯物主义立场与激进态度。
本书写于1936年,作者生前未及付梓,直到1963年才首次出版。1992年7月15日是作者百岁诞辰,此际中文版的问世,正是对作者的最好纪念。
2007年9月13日录入电脑于杭州梅苑阁
本集翻译比Illumination和Reflections,通畅有力得多。 尤其是Reproducibility一文的翻译,选择的是第二版(最详实)的一版。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路下的本雅明,比Illumination选择的第三版,有用太多。强烈推荐以本版翻译,作为未来本雅明讨论的基础。当然有德文更好。:P 另...
评分现代都市中,人人都有机会欣赏到电影的放映,但是只有少部分人选择去剧场观看话剧。电影作为机械复制时代最伟大的艺术作品,它的存在遍及我们的视野,我们不必亲临电影拍摄现场,就可以通过电影院、电视、网络观看电影,而话剧则不同,走进剧场中,除了能看到“活的”演员...
评分不管了,先标上
评分复制。1.20世纪消费文化的背后就是复制,复制的结果就是每个人都一样。2.复制让每个人都变得一样。使用一样的产品,接受一样的信息,拥有一样的伦理态度。3.声音、文字、图像,几乎所有感官都有了复制的工具,除了大脑。这是二十世纪的技术。估摸着,二十一世纪,就是复制大脑了。4.信息繁殖的结果就是人的五官变累。5.语言复制,不加节制的滥用让语言变得廉价。
评分以前误以为本雅明的观点是消极的,结果才发现,还挺积极的。至少说,他知道怎么去适应时代的发展,对技术的变革能客观的去看待,而不只是一味的批判。当然很多学者都可能有自己的政治立场,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
评分好像没到读本雅明的时候 比较没感觉 「何其神秘!却摆出反神秘的姿态」
评分-光晕 -大众与媒体 -商品时代 -摄影与电影艺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