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毅衡教授是著名文学与文化理论家,1943年出身于广西桂林,年轻时在上海求学,196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1978到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求学,1981年后的硕士学位。师从著名诗人学者卞之琳先生,以形式论为终身研究方向。八十年代初得到美国富布莱特奖,后又去伯克利加州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88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到英国伦敦大学任教。
赵毅衡教授毕生从事文学与文化研究,在形式表意分析上卓有创见,英文与中文著作丰富,有二十多本专著,赢得很高的学术声誉,得到过国内与国外多种研究奖。2005年到四川大学工作,2008年放弃英国国籍,恢复中国国籍。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符号学-传媒学研究中心”,为文化,传媒,新闻,广告等研究领域建立一个共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赵毅衡教授的著作和讲演,影响广泛,为在我国推进文化研究这门国际性重要学科开辟了道路。
“新批评”是二十世纪上半年在英美占主导地位的一个文学理论派别,是现在形式论的第一个重要潮流。新批评的一些主要人物长期在中国执教,对中国现代知识界的成型影响极大。新批评理论至今是当代文化的重要遗产,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文化发展中,起了重大作用。新批评理论是当代批评理论的一个重要源头,此书对中国当代文论起了重大影响。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对英美新批评已经失去耐心了。对关键问题回答的极度混乱暴露了英美实用主义的软肋,每当其自我主张时就显示出理论水平的极度不足,而文本细读又仿佛是给学院派制造的课堂讲义。
评分赵评新批评,写得算是很清楚简洁了。形式内容关系这一老大难问题的新批评式“有机论”答案介绍得很详细(与亚氏整体论、形式内容统一论、唯形式论纠缠,兰色姆老师构架肌质又被挂出来diss了),瑞恰兹的包容诗引向退特的张力(新批评之冠冕),——反讽(口非心是)、悖论(似非而是)、张力、辩证结构,新批评派内部也没有很明确统一的理论定义区分嘛(简直像隐喻式的思维)!虽然试图做科学化(引进语义学)的批评理论,但还是文本分析方法论的成就高(细读法早于2种谬误带来的方法论)。比喻是智性的但会老化,“意象(image)”更该译为“语象”,其中象征可分寓言/非寓言、公共/私设,后者在作品中逐渐积累就形成“主题语象”。含混本身就很含混,也是布鲁克斯反讽的来源。讲了挺多流派八卦和社会活动,有趣。
评分其实就是之前那本《新批评》的新版
评分以介绍和梳理为主,但作者个人心得,包括对新批评与其他批评流派关系的精到点示,也频现其中,因谓“重访”。我甚至感到作者对20世纪其他批评派别如现象学、马克思主义等的评价,较新批评更为恰切。不满之处有三:一是多数译名均不循通译,奇奇怪怪;二是对语言符号的纵聚合关系认识不清,皆作“组合”;三是把myth译为“构事”,似有不妥。通读全书,作者固非一板一眼的学者,但也不免潦草轻率。故关于此书所言所判,不可轻信和轻易征引。
评分赵毅衡在这本书中详细讨论了新批评内部各个话语和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以及一些基本的理论论困境问题。新批评作为二十世纪形式主义文论中的一员也和俄国形式主义结构主义一样思考着文学与现实之间的关系。瑞恰兹为新批评最先规定了讨论的立足点,那就是科文问题。虽然其拟陈述理论及其理论中的心理主义被其后来者不断攻击,但科文问题即文学如何和这个世界相关联的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兰瑟姆争议很大的本体论成了新批评最根本的问题并就此衍生出了新批评的各种话语,可以说新批评内部的各种理论分歧也都来源于此,而背后是更深的哲学议题。反对兰瑟姆内容形式二元论的新批评者们坚持着有机整体观,背后却是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唯美主义三种理路。同时新批评又是反纯诗的,且坚持诗歌的辩证结构。为了总结这样的结构而发明了张力论,赋予反讽现代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