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士敦,1874年生于苏格兰首府爱丁堡,原名雷金纳德·弗莱明·约翰斯顿。1898年,作为一名东方见习生被派往香港。从此,庄士敦以学者兼官员的身份在华工作生活了三十四年。1919年2月,赴京,开始了“帝师”生涯。庄士敦是中国几千年帝王史上第一位也是最后一位具有“帝师”头衔的外国人。
庄士敦是一个汉学功力深厚、具有学者素养的人,他广猎经史子集,喜欢中国古典诗词与饮茶之道。撰写了大量有关中国问题的论著,如《佛教徒在中国》、《威海卫狮龙共存》、《儒教与近代中国》等。但令其声名大振的即是1934年出版的这本《紫禁城的黄昏》。
庄士敦不仅对溥仪竭诚尽忠,也为古老的皇宫带来了新的气息,深受溥仪崇敬。但在大量中国文献中,都不约而同将他写成西方文化的代表,是文化侵略的急先锋,甚至说庄士敦教英文是假,实际上是小朝廷与英国使馆的联络人,是英国特务。而在英国人的眼中,庄士敦又是一个过于热心拥抱异国文化的怪人,甚至是一个一心效忠外国主子的“英奸”。
1938年,庄士敦去世,终身未娶。
根据Victor Gollancz Ltd 1934年版翻译
在那个无奈的时代,有个执着的皇帝,他敢于废除宫内腐朽制度-将内务府与千年存在的太监体制瓦解,他不痛恨革命,他与时俱进,只不过中国这个阶段的历史已无法通过他一个人逆转。 在那个可怜的年代,他是个清醒的皇帝,他一直关心他的臣民,但也在权利复辟时被人利用,从而使他...
评分庄士敦是赞同复辟帝制的,他在《紫》中谈到的理由是:中国人的心智未开,共和意义不大。 于是我们的第一个问题就来了:当时的历史实情,到底是“深入人心”还是“心智未开”? 首先我必须承认,在只看到这个理由的情况下,我是愤怒的(毕竟不是什么好话)——即使我并未生活...
评分《紫禁城的黄昏》读后 文/郎寰 在近代来华的诸多外国人中,恐怕鲜有像庄士敦这样经历丰富而富于传奇色彩的了。庄士敦,本名雷金纳德•弗莱明•约翰斯顿。1898年,作为一名东方见习生被派往香港。从此,庄士敦以学者兼官员的身份在华工作生活了三十四年。 ...
评分夕阳迟暮,总会带着点让人忧郁的充满悲剧的凄美。 紫禁城作为皇权的象征,跟着大时代的脚步,慢慢褪去了它的神秘,物在人空,见证着这风云诡谲的变化。 作为曾经的帝师,庄是很多资料的第一手见证人,但有些地方的个中细节也只是一笔带过。成书时,还是30年代,很多人健在,文...
作于1934年。庄士敦写这个题材,得说相得益彰,庄在此书中拥帝立场明确,一手记录多有新知,二手记录多无意外也存少量讹误,处处是对时人时事评价,慨叹之情明了。庄在华30余年,于1919(溥仪14岁)-1924在紫禁城为帝师,按溥仪在此书《御制序文》中所言“庄士敦前后从予于北京、天津之间者约十三年,中更患难。仓皇颠沛之际,唯庄士敦知之最详,今乃能秉笔记其所历,多他人所不及知者”。前十章,庄从1898年戊戌政变叙起,慈禧、光绪、袁世凯以致张勋,材料多为搜集,议论性内容颇多,对光绪及随后溥仪充满同情,对前人失误以致溥仪帝位丧失持哀叹。十章之后,是自己做帝师之后所见所感,从见溥仪之初的印象、学习生活婚姻的记录、紫禁城皇室内务府以及来往人事的记录、以致24年被逐,相当丰实,可谓本书最大价值处。
评分作于1934年。庄士敦写这个题材,得说相得益彰,庄在此书中拥帝立场明确,一手记录多有新知,二手记录多无意外也存少量讹误,处处是对时人时事评价,慨叹之情明了。庄在华30余年,于1919(溥仪14岁)-1924在紫禁城为帝师,按溥仪在此书《御制序文》中所言“庄士敦前后从予于北京、天津之间者约十三年,中更患难。仓皇颠沛之际,唯庄士敦知之最详,今乃能秉笔记其所历,多他人所不及知者”。前十章,庄从1898年戊戌政变叙起,慈禧、光绪、袁世凯以致张勋,材料多为搜集,议论性内容颇多,对光绪及随后溥仪充满同情,对前人失误以致溥仪帝位丧失持哀叹。十章之后,是自己做帝师之后所见所感,从见溥仪之初的印象、学习生活婚姻的记录、紫禁城皇室内务府以及来往人事的记录、以致24年被逐,相当丰实,可谓本书最大价值处。
评分挺不错的,除了把永乐皇帝误称作神宗这类错误以外,本书还是是值得一读的
评分如果能够保全清帝,那么可能就没有了外蒙、西藏的问题。冯玉祥真混蛋!
评分历史的复杂性,是我们从抽象总结里感受到的与真实人物的自述里所散发的历史气总有区别。历史毕竟是人的历史,没有感性,怎有历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