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妮,1955年生于长春市,曾随父母插队农村和作为知青插队前后7年。1978年春考入吉林大学中文系,后做电影厂编辑。1985年迁居深圳。2005年起在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任教。
曾出版过多部诗集、随笔集和小说。近年作品有:《我的纸里包着我的火》(诗集)、《世界何以辽阔》(诗文集)、《安放》(随笔)、《一直向北》(随笔)、《倾听与诉说》(随笔)等。2012年3月出版随笔《上课记》,广受好评。
《上课记2》内容简介:2012年末,王小妮辞去教职,离开讲台。《上课记2》是她2011和2012两年的“教后感”结集,也是《上课记》唯一的续集。《上课记》倾向于记录和感受,在执教初期,王小妮对她的教师身份还有诸多新奇和困惑,这些情绪真实地呈现在她的文字中,是《上课记》打动人心的重要原因之一。《上课记2》比前作更为成熟,她对教师身份和学生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更为冷静和内敛,惊讶渐少而悲悯之情愈多。
起初知道王小妮是看到她在南方周末的文章《贫寒的影响》,被那句“他在用身体的损耗来呈现生命:我没有辜负岁月时光,我没有浪费它”触动到。这本书出了后就立马买下。说实话,看这本书的时候有些沉重,并且总感觉在自怜,不仅仅因为自己也是这些迷茫90后的一人。我不是...
评分(一) 贫穷的记忆和烙印 山边的小村庄。 靠天吃饭的几亩薄田。 苍老的父母。 光屁股在路边嬉耍的小孩。 承载着全家希望的读书少年。 也许还有放弃读书机会的姐姐。 所以他总是心事重重。总是不知休止。 当他毕业找到不错的工作时,他明白自己只是有了一个好的开始。 努力备...
评分没有看《上课记》时受到震动的感觉。当然一方面是第二次,我可能有点疲劳,另一方面,王小妮老师也疲劳了。在海南大学执教7年之后,王小妮目前已经辞去教职。 在这本书里,看不见整个教课的线索,不像《上课记》中可以明确的感受到一个学期的开始,进行到结束,我更喜欢那样的...
评分作为一名从教8年的高校教师,我对反映校园生活的一切文字都觉得特别感兴趣,但之前看到的大多是文学著作,而没有看过作为一个高校教师对自己教学和自己学生的一些言语及行为的真实记录。如今,看《上课记2》,突然让我明白了一个事情,那就是,其实作为一名教师,他的世界不应...
评分《上课记1》曾经很火,我以为是一部小说。现在看了续集《上课记2》,才知道不是,都是散文。作者是大学老师,诗人。大学老师的这种散文集看得少,我看到的作者为小学老师或者初中老师的书,一般是技术性的,怎么跟孩子相处啊,怎么度过小学六年啊,怎么教育孩子啊,这类居...
★★★★让人感动的不是作者,而是那么多学生的文字,看见转变,看见心酸,看见不安,看见不屈,感动!
评分【在 @雨枫书馆 翻书331】同样值得阅读。本来想说期待《上课记3》的,结果翻到封底一看,王小妮已经在2012年末辞去教职了。写出来的只是冰山一角,水面之下只能藏在作者心里了。可能这种感觉让作者难受了。实在难受,希望她能像写知青一样把这些题材写进小说。
评分【全部看完之后修改下评论,越看到后面越觉得奇葩啊,后面节选的真的是大学生作文?高中生作文随便拿出两篇甩几条街好么.....要现在大学生都是她有些学生那样的,中国就废了】为什么学校图书馆没有《上课记1》= =结果就先看了2,和自己想象中有点像,然后感觉她笔下的大学和我经历的大学有点不一样......也许是学中文系和学经济系的区别?还是上海和海南的地区差异呢?
评分书一般,但至少真诚,值得随便翻翻。
评分第二本也是最后一本《上课记》。能够感受到王小妮老师对于90后群体的了解不断加深。而这一群体所展现出来的面貌也更加多元。有激动参加反日邮行的,也有对台湾交换经历念念不忘的。学生作品中有虚伪的奉承迎合,也有朴素的肺腑感慨。有的段落让我嗤之以鼻,有的感动不已。这就是当下90后青年状况的冰山一角吧。值得一看。三星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