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利福德·格尔兹(Clifford Geertz,1926—2006),1926年生于美国加州,在俄亥俄州安蒂奥克学院学习文学和哲学,1950年在该校获哲学学士学位。之后进入哈佛大学,师从C.克拉克洪学习人类学并于1956年获得人类学博士学位。曾先后在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社会科学部等著名学府讲学或担任教职。
作为象征人类学和解释人类学的代表人物,格尔兹以其在印度尼西亚和摩洛哥的田野工作为基础,对宗教、文化等领域的研究影响巨大,著有:《爪哇宗教》(1960)、《被信奉的伊斯兰教》(1968)、《文化的解释》(1973)、《尼加拉:19世纪巴厘剧场国家》(1980)、《地方性知识》(1983)、《论著与生活》(1988),《追寻事实》(1995)等,并先后获得了美国社会学会索罗金奖、美国人文-自然科学院社会科学奖、日本福冈“亚洲奖大奖”等多项荣誉。
格尔兹无疑是是近几十年来人类学界中最有影响的人物,但是其影响远不止此,在人类学之外,哲学、语言学、组织研究、文学批评等领域都可见格尔兹的影响,其“农业内卷化”、“地方性知识”、“作为意义体系的宗教”、“解释之解释”、“深描”等概念或方法不仅在人类学界广为流传,也被其他学科所引用。
田野归来,杂乱的素材该如何变成民族志?人类学家究竟是“作者”还是“写作者”?民族志呈现的究竟是“他者”在“那里”的生活,抑或也带着“我们”在“这里”的生活的印迹?格尔兹带领我们阅读列维-斯特劳斯、埃文斯-普里查德、马林诺斯基和本尼迪克特四位人类学家的作品,试图探讨这些问题。可以说,本书既是他对于这些作品的品读,也表达了他对于人类学研究及民族志写作的基本观点。
民族志的描写到底呈现的是人类学家自己的生活还是被描述者的生活,我想格尔茨并不想给出什么具体的答案;无论是马琳诺夫斯基式的经验寻觅、列维斯特劳斯式的对秩序的愤怒,还是本尼迪克特式的文化反讽或者埃文斯-普理查德的文化确信,正如格尔茨所说,他们首先都是对实...
评分 评分民族志的描写到底呈现的是人类学家自己的生活还是被描述者的生活,我想格尔茨并不想给出什么具体的答案;无论是马琳诺夫斯基式的经验寻觅、列维斯特劳斯式的对秩序的愤怒,还是本尼迪克特式的文化反讽或者埃文斯-普理查德的文化确信,正如格尔茨所说,他们首先都是对实...
评分这份作业主要涉及到三本书,分别是:克利福德·格尔兹《论著与生活——作为作者的人类学家》、奈杰尔・巴利《天真的人类学家——小泥屋笔记》、曹玮《边缘的姿态——一个人类学女生的田野记事》。由于之前并没有接触过克利福德·格尔兹和解释人类学,尽管此书结构简单且...
评分这份作业主要涉及到三本书,分别是:克利福德·格尔兹《论著与生活——作为作者的人类学家》、奈杰尔・巴利《天真的人类学家——小泥屋笔记》、曹玮《边缘的姿态——一个人类学女生的田野记事》。由于之前并没有接触过克利福德·格尔兹和解释人类学,尽管此书结构简单且...
大神吐槽大神,笑cry了。。。
评分啊好喜欢格尔茨的耿直!还有他那咕咚咕咚地从字里行间冒出来的才华啊!(就是不写文思泉涌,尬死你们)2017.4.13一刷,2018.8.6二刷,论一切不读原典的看评论都是耍流氓。20200306三刷,格尔茨“阐释人类学”连民族志也一起阐释了,真·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
评分列维-斯特劳斯,埃文斯-普理查德,马林诺斯基,本尼迪克特四人的写作风格与民族志“事实”之间的关系,“在他者所在之处融入他们,在他者不在之处呈现他们”的鸿沟,帝国主义终结致使西方与他者的传统关系终结后人类学写作的困境等,对最近的“各种未来”工作很有启发~~
评分人类学的“元史学”,四两千金
评分延长了巴特和福柯关于文本与作者的讨论,并将其从文学领域转移到人类学文本——文学之父与科学之母杂交出“骡子”——这个更复杂的混合物上。虽然很多地方没看懂,不过还是能感受到文本被戳破时候的爽快(特别是狠狠吐槽本尼迪克特的一章)。不少段落把“人类学”换成“新闻学”也同样适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