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如何成为知识?

文学如何成为知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陈国球
出品人:
页数:138
译者:
出版时间:2013-5
价格:28.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108043436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文学
  • 陈国球
  • 文学批评
  • 文学研究
  • 文艺理论
  • 文学理论
  • 三联书店
  • 文论
  • 文学
  • 知识
  • 哲学
  • 认知
  • 语言
  • 文本
  • 理解
  • 批判
  • 阐释
  • 反思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大学里,文学作为知识来传授,认为文化就寄存在文学或重要的文学经典中。其实这是一种信念,是没有经过检验的。究竟文学何以成为一门知识?

过去,文学通过创作来帮助人完成某种人生意义;现在大多数人通过阅读来完成过去文人创作的功能。文学研究者要有更大的关怀和思考,帮助一代代人彼此沟通和理解。

文学承载一个发挥象征意义的系统,它负载的世界远大于我们生活的物理的世界。文学的意义可以是实用的,但它要承载更大的责任。

作者简介

陈国球 香港教育学院人文学院院长、中国文学讲座教授。曾任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教授、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系主任等职。研究领域包括文学史理论、中国文学批评、中国现当代文学,以及香港文学。著有《镜花水月:文学理论批评论文集》(1986)、《胡应麟诗论研究》(1986)、《唐诗的传承:明代复古诗论研究》(1990)、《文学史书写形态与文

化政治》(2004)、《情迷家国》(2007)、《结构中国文学传统》(2011)等。

目录信息

文学如何成为知识?——文学批评、文学研究与文学教育
一 文学讲座教授讲座
二 “文”之为“学”?
三 文学立科
四 文学专业
五 文学教育
附:英国文学教授就职讲座题目
文学立科——《京师大学堂章程》与“文学”
一 前言
二 “词章不能谓之学”——“文学”的边缘化
三 “大学堂设文学专科”:“文学研究”渐见规模
四 结语
“文学科学”与“文学批评”——普实克与夏志清的“文学史”辩论
一 普夏二人的争辩
二 “文学科学”与“文学的过程”
三 “文学史”即“文学批评”
四 建构“伟大的传统”
五 结论
附录:文学的力量 ——陈国球教授访谈录 张晖
参考书目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文学在今天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大家都能读,都能说上几句,似乎无须什么准备,甚至没学文学专业的人或者未从事文学研究的人读的作品更多更广,在某一方面某一本文学作品上也有一二独到的见解,很多人都爱读一点文学,但是文学在多数时候仅仅成为一种大众的或者小众的“消闲...

评分

文学在今天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大家都能读,都能说上几句,似乎无须什么准备,甚至没学文学专业的人或者未从事文学研究的人读的作品更多更广,在某一方面某一本文学作品上也有一二独到的见解,很多人都爱读一点文学,但是文学在多数时候仅仅成为一种大众的或者小众的“消闲...

评分

访谈是张晖提问陈回答的方式,展示了陈的主要研究方向。 三篇文章中有两篇似乎都是在大陆出版过的,只有第一篇是陈的演讲,以前没有看到。 文学如何成为知识,这个问题本身是非常有趣的,事实上三篇论文中的前两篇,是直接讨论这一知识的形成过程,即文学制度化的情形。  

评分

访谈是张晖提问陈回答的方式,展示了陈的主要研究方向。 三篇文章中有两篇似乎都是在大陆出版过的,只有第一篇是陈的演讲,以前没有看到。 文学如何成为知识,这个问题本身是非常有趣的,事实上三篇论文中的前两篇,是直接讨论这一知识的形成过程,即文学制度化的情形。  

评分

文学在今天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大家都能读,都能说上几句,似乎无须什么准备,甚至没学文学专业的人或者未从事文学研究的人读的作品更多更广,在某一方面某一本文学作品上也有一二独到的见解,很多人都爱读一点文学,但是文学在多数时候仅仅成为一种大众的或者小众的“消闲...

用户评价

评分

陈国球老师的文章应该属于“第二眼美女”,初见选题平淡无奇甚至有炒冷饭之嫌,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总是不禁赞叹其考证功力以及平和清晰的叙述能力,由此而来的往往是老问题之下的新结论。 《“文学科学”与“文学批评”——普实克与夏志清的“文学史”辩论》一篇尤显卓见,一直以来让我困惑的“新批评”与“结构主义符号学(由俄国形式主义发展而来)”之别,出人意料地在夏与普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论辩中显现出来,甚至利维斯《伟大的传统》与韦勒克《文学理论》也在互照中显现出旨趣的显著差异。看完此文,觉得自己的研究路子太过接近普氏,凡是遇到夏氏一般运用个人的审美眼光和细读品评技巧对作品大开杀戒的同行,总有难以言说的不适和内在的自卑。

评分

有启发^_^

评分

三篇文章,一篇访谈,点到为止,缺乏系统深入的分析。

评分

论文学专业/清华/朱自清的那篇最好,四两拨千斤地从杨振声朱自清入手,勾勒出了日后文学学科/文学研究以实证为主和以鉴赏为主的两种路径。仔细考量有颇多可补充之处,比如在论及彼时章门学风于北大日盛时将陈寅恪等而观之,但我却觉得陈、王二人实在是难以这样归类。另外普夏二人之争梳理的也好,仿佛半个世纪之前卢卡奇/布洛赫论争的一个回应,但陈国球是联系韦勒克和利维斯来说的,大约是出于他自己对布拉格学派的亲近吧,再历史化一些就好了。

评分

文何成为学?这本小书有意思。我联想了几个问题:1、基础语文教育和重理轻文的当下,人们分不清文学(考据、鉴赏和批评)和语言文字学(训诂、音韵、文字等)的区别。2、当前大学分系及一级学科目录划分的过细和粗糙,文学属艺术范畴,语言文字学则实为科学。3、随着电影数量累积,学科未来会啥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