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徐中约(Immanuel C.Y.Hsü,1923—2005),生于上海,中国近代史研究权威学者。1946年毕业于燕京大学,1954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曾任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历史系主任、荣休教授。学问严谨,著有《中国进入国际社会的外交,1858—188 8年》(哈佛,1960)《伊犁危机:中俄外交研究,1871-1881年》(牛津,1965)等,翻译了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哈佛,1959)。1971年,由圣巴巴拉分校几百位教授组成的学术评议会遴选徐教授任“研究讲座”(Faculty Research Lecturer),此乃该校最高的学术荣誉。
【译者简介】
朱庆葆,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专治中国近代史和当代台湾,有《鸦片与近代中国》等著作及译作数部。
计秋枫,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专治中外关系史和国际关系史,有《欧洲的梦想与现实》等著作及译作数部。
【审校者简介】
茅家琦,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历史研究所所长、台湾研究所所长,太平天国研究专家。
钱乘旦,北京大学世界史研究院副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组成员,英国皇家历史学会通讯会士。
【编辑推荐】
★荣获第四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颁发的“2008年度全行业优秀畅销品种”奖、英语世界及海外华人社会最畅销的中国近代史巨作、1978年牛津大学出版社五百周年社庆文告公布的数十名著之一
★重排重校,百余幅珍贵历史照片呈现客观翔实的经典著作。2008年,《中国近代史》中文简体版一经出版便受到广泛关注,更有众多读者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为我们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此次针对内容重新进行审校、订讹,并对部分章节进行增补,同时择取百余幅珍贵历史照片,不加评论的随文配图,努力为读者呈现一部客观翔实的中国近代史经典著作。
★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并非是一种对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一场中国人应付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他们力图更新并改造国家,使之从一个落后的儒家普世帝国,转变为一个在国际大家庭中拥有正当席位的近代民族国家。历经的每一阶段都是艰难的拼搏,有成功,也有失败,但他们加到一起,对中国重现青春活力做出了贡献。
———徐中约
【内容简介】
本书自1970 年面世后五次修订,销售数十万册,为欧美及东南亚等地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权威著作及最畅销的学术教科书,是一本极具深远影响的经典力作。此次重校对内容重新审校、订讹,并对部分章节进行增补,同时择选百余幅珍贵照片;随之配图,努力为读者呈现一部客观翔实的著作。
本书自清朝立国起,下迄21世纪,缕述四百年来中国近代社会之巨变。然作者明确指出,这段艰难的历程并非如大多西方汉学家所言,是一段西方因素不断输入而中国仅仅被动回应的历史。作者拈出“政府的政策和制度”、“反对外来因素的民族或种族抗争”以及“在新的天地里寻求一条求生之道”三条线索,作为推动近代中国发展的三股最重要动力,并通过对近代中国内部社会动荡的描摹,向世界讲述了“一个古老的儒家帝国经无比艰难,蜕变为一个近代民族国家”的历史。
徐中约虽身处欧美学界,想通过本书表达的却是“以中国人的身份对近代中国发展进程的看法”,但这种表达不囿于任何一家学说、一种主义,开出一种折中调和的历史观。作者以超越意识形态、阶级、党派、种族和文化的眼光,怀抱对各色历史人物的宽容、同情、善意之心,能够公平公正、客观冷静地看待历史事件的发生。并且参考了巨量不同语种的档案文献及研究著述,以跨学科的方法写就这部描述近四百年中华民族之挣扎历程的史学巨著。
【推荐语】
能摆脱西方汉学的阴影,以英文作为媒介,向西方世界描述近四百年中华民族的挣扎历程,以近代之崛起为主线,带出一段跨越文化偏见的历史,徐中约教授在1970 年首版的The Rise of Modern China,成为一本极具深远影响的经典力作。
——郭少棠,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教授
这本《中国近代史》……在中国大陆以外的史学界和凡是开中国近代史相关课程的大学生那里,几乎无人不知。直到今天,在西方大学图书馆里,此书依然有很高的借阅频率,是学界公认的中国近代史的权威著作和教科书。
——张鸣,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作者能对一系列重要历史人物的性格和行为动机,展开一种机智的、暗含幽默感的、富于独到见地的陈述甚至于刻画。黄仁宇擅长于此,而徐中约也以其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风格擅长于此。
——雷达,著名评论家、研究员
此书的客观性,广涵性,折中性,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这里的折中性并非贬义, 而是在复杂的历史问题面前不贸然下结论,客观地引述各方意见,让读者自己去求寻可靠答案……不忽视难以把握的历史潜流, 不回避尖锐矛盾,坚持正面的从容剖析,让史实说话,不轻下结论,是它的又一特点。
——第四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评审委员会
(本书内容)扎实有价值……地图非常实用,图片珍贵,而每章后的参考书目对学生、助教及从事研究的学者都有相当的助益……是教授中国历史科老师的重要参考书。
———《历史学:新书评》(History: Review of New Books)
本书是目前讲述中国近代历史的最好的一本通史———资料丰富且翔实,广泛吸收大量的研究,写作清晰而深入。目前还没有一本书能超越这本书的成就。
———《视角》( The Perspective)
I.C.Y.Hsü 这本书一直是关于中国近代史的最受全国各大学欢迎的著作……我想这本书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不局限于地理、编年和各种各样的人名事件,而是试图对这段时期出现的一系列重要人物的性格和动机进行刻画……这是一本研究精当、写作精良,读来令人愉悦的书。
———亚马逊网络书店读者评论
这本书以作者的独立思考将中国近代的历史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完全不同于中学课本那种洗脑式的历史口号。作者在书中是有其个人的观点的,但都是有相关材料作为支持的。 不过可惜的是,很明显的,在国民政府以及共和国历史的相关部分是被删节了的,这一部分在这版中明显不完整。可...
评分这本书以作者的独立思考将中国近代的历史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完全不同于中学课本那种洗脑式的历史口号。作者在书中是有其个人的观点的,但都是有相关材料作为支持的。 不过可惜的是,很明显的,在国民政府以及共和国历史的相关部分是被删节了的,这一部分在这版中明显不完整。可...
评分一次聊到在看的书,Morven君说:“我也喜欢看历史,不过你为什么看中国近代史啊,我一看就气。”我听完一愣,细思极恐,于是准备正儿八经的回答他的问题。 不晓得他的想法多大程度上代表了这代人的感受。我们接受的历史教育,尤其是近代史,不如说是政治教育。得承认历史是任人...
评分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海外中国学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日益关注的对象,而中国近代史在海外中国学研究中的地位无疑是举足轻重的,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汉学家,他们从各自的角度和不同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中国近代史,成绩斐然,并取得了大量学术成果。 然而,国外汉学界虽然取...
评分美籍华裔学者徐中约教授所著《中国近代史:1600~2000》颇为奇特,其书名所展示的时间跨度即引起人的兴趣。通常我国学界的“中国近代史”是指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百余年间的历史,而这部近代史却是从1600年到2000年,长达400年。 作者在“英文版序言”中说:“这部通...
后浪把这本书出成了畅销书。从香港书展带了完整版过来,这个大陆版本不值得读,删减很严重。原本共有42章,大陆版仅有29章。徐的文笔很好,原版读起来很舒服。
评分目前读过最好的近代史读物 内容专业 平易近人 虽有删减瑕疵 但不掩历史本色之瑜;近代史换言屈辱史 站在现在的角度回首那段并不遥远的历史 满清入关到鸦片战争洋务运动到甲午辛丑 辛亥革命到日本侵华 内战到现在 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对待身后的历史 从来都是饱含着偏激与暧昧 仇恨与渴望 自强与自卑 选择与遗忘的矛盾态度在观看。历史并不是用来反省的 人也从不会从历史中获取经验与教训 即使吸取了也难有作为 这就是历史不断重蹈覆辙的缘故 也可说是一种规律。当zf和其人民对待这段历史只是选择性的仇恨与回避 那末我敢断言 这个国度也只是走在同一条老路上而已。一定要读未删减版
评分每一个大学生必读! 一定要看未删减版的,虽然书很厚,但是读过以后,不仅读中国的近代史有了全面的了解,另外梳理了清朝的灭亡、国共内战、两岸关系、中美关系、中苏关系、党内斗争、89学生运动、国家意识形态的知识,还有对毛泽东和邓小平更全面客观的理解。受益匪浅!
评分几天读完全本,如在中华民族的二百年满目疮痍的血泪波浪中沉浮,闭关自守、政治腐败,意识保守带来的是内忧外患,国家沦亡,奴颜婢膝的城下之盟,太多时候不忍卒读。作者深有炎黄子孙本位意识,历史的述读流露着民族反思,激荡着黾勉求之的强国梦。封建社会的破灭,史人也推翻了过去二十四史以统治集团为立论的记传体范式,走向看清因果关系历史脉络的纪事本末体。但作者缺乏前人对“信”的考究和执着。他个人夹杂明显的政治倾向,且一些史料未做考据,不够严谨。宫崎寅藏与宫崎滔天本是一人,说成兄弟。九一八蒋介石不抵抗的指令也让人存疑(与前文张学良割据一方明显矛盾,且张学良自述亦有坦白,当时蒋根本没完全操纵张)。把农民运动说成反叛,站在封建统治者立场上,也让人印象不佳。但这些硬伤并不掩盖洋洋洒洒的以历史探求真理,寻找复兴之路。
评分专门为了捌玖年的那个事才找来读的,当然不能读国内出版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