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
固感世而作也。呼吁正人君子清君侧,行非常之事,也不过为民国政治开药方罢了。可真正能够压制党争的凯撒,却也不断说党内无派千奇百怪,后人亦不乏将其自诩的毕生第二大功绩视为党争之结果。党争肇因于地域、学派、君子小人之别等种种非理性的成分,令人委实感觉到政治之莫测,而治世之难为。
评分
☆☆☆☆☆
文人著史就有这个毛病,自以为言简意赅,实则五里雾中。倘若对书中提到的历史事件不是十分了解,恐怕就会读得一头雾水;可如果对那些事件已经十分清楚了,又何必读这本流水账一样的书呢?另,译文烂得像高中生应付作业,多处语句不通顺、逻辑不连贯,甚至有的地方连主语都搞混了,还不如直接读原文。
评分
☆☆☆☆☆
久被湮没的史论,大赞。王桐龄者,斯宾格勒同时代人也,感于民国党争,揆诸国史,不凡识见如珠落玉盘,俯拾皆是。
评分
☆☆☆☆☆
某人说写给牛李党争的东西,就去图书馆翻了一本出来。
评分
☆☆☆☆☆
好书,民国十年所著感世之作,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全书白话文言文,读的很慢 1.中国历史如转磨形,百转不离故处,虽时有进退,然进退之差,仍在旧有历史范围之内收缩 2.中国历史上之乱源最重要原因:一、人主昏暴,二、女后擅权,三、女宠,四、宦官,五、外戚,六、权臣,七、朋党,八、藩镇,九、乱民,十、外国 3.欧美各国政党,皆以国家为前提,有利于国家者,则牺牲党见以殉之我国政党,以党纲为前提,有利于己党者,则宁牺牲国家以殉之。此其所以异也。 4.孔子曰:威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5.附骨之疽,一割则有性命之虞者也。 6.自战国以后至今日,中间惟两晋南北朝时代,颇有贵族阶级臭味。 7.唐大宦官仇士良戒之(其宦官党众)曰:天子不可令闲,宜常以奢靡,娱其耳目,便日新
序论/1
第一节中国主权者之位置/1
第二节中国政治上二大潜势力/3
第三节中国历史上之乱源与现在乱源之比较/5
本论/10
第一章先秦学派之竞争/10
第一节南北思想之冲突/10
第二节东西思想之结合法学家与儒学家之冲突/12
第三节儒学之统一及其派别/13
一、儒学之推行/13
二、儒学家与墨学家、老学家、法学家势力之消长/14
三、儒教之确定/14
四、儒学家之派别/15
第二章汉末钩党之狱/18
第一节钩党之狱成立之原因/18
一、外戚宦官之乱政/18
二、外戚与清流之结合及其对宦官之冲突/19
三、李杜诸贤之操切/20
第二节东汉宦官之恣横/21
第三节东汉中叶以后之士风/23
第四节第一次钩党之狱/29
第五节第二次钩党之狱/30
第六节党狱之余波及其结果/32
第三章两晋南北朝时代门第之见与方舆之见/34
第一节古代门第之见之面影/34
第二节两晋南北朝时代门第之见/35
第三节两晋南北朝时代方舆之见/37
第四章有唐中叶以后牛李党之倾轧/40
第一节牛李党成立之原因/40
第二节牛李结怨之始/42
第三节牛党得意时代/43
一、李逢吉专政时代/43
二、李宗闽专政时代/46
第四节李训、郑注专政时代甘露之变/48
第五节郑覃、陈夷行、杨嗣复、李珏、倾轧时代/51
第六节李卫公当国时代/52
一、卫公之援救敌党/52
二、制驭宦官/53
三、收复幽燕/53
四、平定回鹘/55
五、平定昭义/55
第七节两党党魁之末路/57
第五章北宋中叶以后新旧党之竞争/59
第一节北宋党祸成立之原因/59
第二节郭后之废与范吕之争/60
第三节庆历党议/62
第四节濮议/64
第五节神宗变法之动机/65
一、人才之消极/65
二、兵之惰弱/66
三、财之虚糜/67
第六节新党内阁之成立陈升之、王安石内阁王珪、蔡确内阁/68
第七节旧党内阁之成立新法之废止新党之左迁司马光、吕公著内阁吕大防、范纯仁内阁/71
第八节旧党之内讧/73
一、吕大防对范纯仁之轧轹/73
二、吕大防对刘挚之轧轹/73
三、吕大防、苏辙对苏颂、范百禄之轧轹/74
四、洛蜀两党之轧轹/74
第九节新党之复活及其报复旧党之贬窜孟后之废章悖内阁/75
第十节混合内阁之成立新党之左迁孟后之复位韩忠彦、曾布内阁/78
第十一节变态新党之出现党人碑之设立孟后之复废蔡京内阁/79
第六章北宋末年之和战论/82
第一节北宋对金和战不定之原因/82
第二节恢复燕云问题/83
第三节李纲、种师道进退问题/85
一、金人之败盟/85
二、徽宗之内禅蔡京及其党羽之伏诛李纲之城守/86
三、种师道之入援/87
四、陈东之争罢李纲/88
五、杀熊岭之败太原诸军之溃李纲之窜/90
六、种师道之卒汴京之陷徽、钦之北狩/91
第七章南宋初年之和战论/93
第一节南宋初年和战不定之原因/93
第二节李纲、黄潜善、汪伯彦去留问题/94
第三节赵鼎、张浚、秦桧进退问题/98
第四节岳飞之狱/106
第五节李孟坚之狱、王之奇之狱与赵汾之狱/108
第八章南宋中年伪学之禁/112
第一节伪学之禁之由来/112
第二节伪学之禁以前王学派与程学派之倾轧/113
第三节伪学之禁之始末/115
第四节伪学之禁之取消/121
第九章明末东林党之祸/122
第一节东林党祸成立之原因/122
一、宦官与阉党之结合/122
二、士大夫之意气用事/123
第二节明代宦官之专横/124
第三节明代士风之矫激/128
一、有明初年之士风/128
二、孝庄皇后合葬裕陵议/130
三、大礼议/131
四、张居正夺情议/134
五、建储议与梃击案/135
第四节东林党之成立及其对他党之倾轧/139
第五节三案之争论/143
第六节东林党与魏忠贤之冲突/144
第七节党祸之结果/147
第八节党祸之余波/148
第十章清末帝后党之争/150
第一节戊戌政变之原因/150
第二节德宗变法之动机/151
第三节德宗变法之成绩/152
第四节新政之推翻与新党之逮捕/155
第五节戊戌政变之结果/158
结论/160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