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原系英文论著,初发表于1957年4月在台湾出版的《清华学报》上。翁同龢,江苏常熟人,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状元,后以同光两朝帝师久值中枢,对晚清政局影响至巨。萧先生深入分析翁之性格与心术,及其与戊戌变法运动兴亡的因果关系。书中指出,戊戌变法维新时期的政争不仅单纯的新旧思想之争,而且参杂了无关新旧的个人权益之争。翁同龢当然不是唯一利己之人,但他的利己行动却对变法运动影响深远。本书对翁氏野心与隐情的揭露,在海内外学界产生了较大反响。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读完始知《走向共和》犹有戏说和道德脸谱化的成分
评分翁同龢这个人是很复杂的,就思想而言,他不同于笃信程朱理学的守旧顽固派如倭仁、徐桐等人,推崇经世致用,认为中枢应“急时务而缓理性(理学)”(《翁同龢日记》卷十),但又反对较为“激进”的康有为一派。如果说温和改革是为翁氏的思想主张,但他又激烈反对按理说是“同道中人”的张之洞、李鸿章——跟李鸿章首先是掺杂着早年李、翁两家的私怨、“世仇”,跟张之洞则是防备张氏内召、夺己首辅之权。置一己私利于邦国大计之前,此翁师傅也。恭王眼明,翁氏误国!
评分翁同龢这个人是很复杂的,就思想而言,他不同于笃信程朱理学的守旧顽固派如倭仁、徐桐等人,推崇经世致用,认为中枢应“急时务而缓理性(理学)”(《翁同龢日记》卷十),但又反对较为“激进”的康有为一派。如果说温和改革是为翁氏的思想主张,但他又激烈反对按理说是“同道中人”的张之洞、李鸿章——跟李鸿章首先是掺杂着早年李、翁两家的私怨、“世仇”,跟张之洞则是防备张氏内召、夺己首辅之权。置一己私利于邦国大计之前,此翁师傅也。恭王眼明,翁氏误国!
评分一本小册子,勾画了翁同龢作为一个戊戌变法中两头不讨好的角色,进而对整个变法前后清廷内部的派系斗争进行了描述。文笔简明扼要,尚可。
评分读完始知《走向共和》犹有戏说和道德脸谱化的成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