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七年,日军侵华,平津沦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奉命迁于湖南,合组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一九三八年,三校再南迁至昆明,旋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一九四六年,河山既复,日月重光,联合大学之战时使命既成,于五月四日结束。联大八年,正是中国抗战之八年,“联合大学之使命与抗战相终始”。
本书初版于一九四六年七月,由当时联大的学生自主约稿、编撰,自筹经费出版,被学界公认为是关于西南联大最珍贵、最有价值的资料。
三千五百里的徒步集体旅行 三千个日夜的弦歌不辍
中华文脉存乎于此 青年人之正义与热情存乎于此
一九四六年征集联大教授 学生亲撰文稿
唯一一本联大人自编自出版的珍贵文献
重返历史现场 感受时代的激情与回响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一份美好的回忆
评分很多内容,陈平原的《战火中的大学》引用过。但是这本是联大八年几近结束的时候出过的书,所以更有时代感,更加真和原汁原味。感觉师生,民众和国民党的矛盾问题很突出。个人喜欢他们长征和各个方面生活的篇章。那些壁报和社团等等,简单看过去。后面那一篇,让历史书里闻一多被刺杀的事件,在我脑海中丰满而有画面感。
评分大学时读屈姑娘在台湾买的何兆武老先生《上学记》,第一次笼统对西南联大有了基本的认知。非常羡慕,羡慕那里的学术自由。也非常敬佩,敬佩在这样大环境下教授和学生都还有如此坚定的信念。兵荒马乱的战争岁月,每个人都思虑重重,周遭混乱,前路迷茫。一张平静的书桌,尤似一叶扁舟,波涛凶险,覆灭难定。想来该是恐慌多于镇定、迷惘多于激情的战时校园,在联大人的回忆中,却是美好与浪漫,多于悲苦。 战火中的大学,在偏远之地,弦歌不辍,育成大批顶尖学者,群星灿烂,像个乌托邦式的传说。
评分当史料,写于联大结束后不久,没有戴上历史的怀旧滤镜,怨怼跃于纸上。阶级的分别、与美英士兵的文化仰视与困惑。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以及大学与国家暴力机器的微妙关系。
评分十分鲜活犀利了 个人着眼不同但趣味盎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