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增订本)

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增订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明珂,1952年生于台湾,1992年获哈佛大学东亚系博士学位,现为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中兴大学讲座教授兼文学院院长。主要从事羌族、西南少数民族及北方游牧民族社会的田野调查研究,在历史人类学领域成绩卓著,影响深广。著有《华夏边缘》《羌在汉藏之间》《游牧者的抉择》《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及学术随笔集《父亲那场永不止息的战争》。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作者:王明珂
出品人:
页数:352
译者:
出版时间:2013-11
价格:45.0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213057212
丛书系列:铁葫芦·历史馆
图书标签:
  • 人类学 
  • 王明珂 
  • 历史 
  • 民族史 
  • 民族学 
  • 社会学 
  • 中国 
  • 政治学、人类学与社会科学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身为“中华民族”的我们,是否曾想过,何以我们称为“中国人”?“华夏民族”之形成所由何来?究竟什么是中国人?——这问题不仅困扰许多研究中国的学者,也困扰许多居于中国认同边缘的人,本书即尝试解答此一问题。作者认为,由线性的历史溯源,以及对所谓“典型中国人”的研究,都难以解答 这个问题。因此作者从一个新的角度——中国人族群边缘的形成、维持与变迁——来了解中国人的本质。本书说明,在特定的资源竞争与分配环境中,华夏(中国人)边缘如何形成与变迁,华夏如何借历史记忆与失忆来凝聚、扩张,以及华夏边缘人群如何借历史记忆与失忆来成为华夏或非华夏。

以中国人为例,作者借着历史、考古与人类学资料,探讨与人类族群认同相关的资源竞争与分配关系,社会历史记忆与失忆的过程,典范与边缘观点争论中的社会本质,以及历史的现实意义等问题。作者希望本书能帮助我们思考自身的认同问题(为何我们要宣称自己是中国人),以及思考当前海峡两岸的中国人认同问题。

王明珂提出一个讲法,他认为我们要探讨什么叫作中华民族,或者什么叫作中国人,最好的方法,不是直接地、正面地,去对“中国人”的内容或者内涵下一个定义,而是想办法去透过“中国人”这个族群的边界,来找它大概的意思。——凤凰卫视主持人、评论员、专栏作家 梁文道

这是一部对中文世界的人类学、民族学和历史学研究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的著作。作者从族群边缘的形成与变迁这个特殊的角度,来探讨华夏民族生长和扩张的历史,从而以十分新鲜并充满魅力的论证,为推进中国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范例。——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 罗 新

基于对华夏形成一元论和多元论的质疑,作者利用多种工具,提出并论证“边缘理论”在华夏形成、变迁中的重大意义。“族群认同”、“历史记忆”,是支撑此一理论的两个关键概念,作者对此所做的历史、逻辑叙述,令人信服。我更想指出的是作者学思的根本立脚点和志向,即学问与生命的关系——在学术职业化、工具化的今天,这一学术立场尤为可贵可敬。本书为华夏一族通向自我认知的道路打开了一扇大门,远非就事论事者所能比拟。我由衷地向作者致敬!——学者、万圣书园创始人、中国图书市场的民间观察者 刘苏里

王明珂对华夏的界定,采以绘画“烘云托月”的手法,有别于华夏中心主义的传统视角,他被称为学界的“毒药猫”,在打通历史、人类学、人文地理的扞格,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人开阔视野。——民国学术史、文化史、地方史研究者 岱 峻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作者引用集体记忆这一概念来阐释族群认同,但是却通过考古学的证据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而且过多的掺杂着生态决定论的影子,使得文化的影响模糊起来,感觉引导历史发展的是变幻莫测的生态变化,这似乎站不住脚。 至于作者用羌族这一民族作为例证,但是其他的民族不都是处在边...  

评分

自小耳浸在“中国人、华夏、五十六个民族、中华民族”的概念中,视民族区别为理所当然,那王明柯《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正可以用来打破这“常识”。 作者应用“民族史边缘研究理论”,以及他对于历史文献、考古遗存和当代口述资料的看法,去破解多数读者心中即有的以...  

评分

王明珂的《华夏边缘》无疑可以看成是对传统中国民族史研究的一次较为彻底的更新,无论是其从边缘看中心的研究视角,还是将文献和考古资料作为一种活的历史记忆的研究方法,或者是以主观认同取代客观标准作为厘定族群概念...  

评分

一直以来觉得羌族是个古老的民族,当读了王明珂的《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之后才明白原来不是那样。羌只不过是一个不断变动着的称号,一个华夏对异族的称号,就像“戎”、“狄”、“蛮”、“夷”、“胡”一样。 自己也曾到过作者在书中所描述的边缘去过,同学之中也有...  

评分

这本书处理的也是福柯在《知识考古学》里提到的documents的问题。如何看待历史文字记录,如何提供不同样的解读,如何发现series of series, structure of structure。它的方法论比结论更重要:前者决定了后者。 很多研究者在作品里不会提到自己所受的思潮的影响,他们会提到的...  

用户评价

评分

快二十年来此方面研究最好著作,可以作为博士生写作论文的范例。

评分

本書的材料整理得不錯。視角也集合了各個學術領域的主流方向。只是作者的邏輯水平實在有些堪憂。也可能是作者宏大理念的雄心干擾了其邏輯。他首先認識到了相當多的人對中國人這個概念感到困惑。這說明這是數百年來一個複雜的問題。在面對一個複雜的個例時。他沒有想着先發出一束微光。而是想着爲世界上一些民族書寫一些普遍規律了。要把中國人當成其宏大民族理論中的一個一般性事例。基於中國人本身的難度。他一開始就給自己埋好了陷阱。果然後面就爲此付出了代價。作者顯然早就意識到民族是一種主觀建構。那麼隨着人類文化在軸心時代發展。是否這種主觀建構。建構出了除主觀性外幾乎毫不相同的特點呢。這很可能是真實的。故以民族看待這些迥異的事物。方法上就出了問題。更何況作者還頻頻插入大陸和臺灣這種又加雜了政治因素的事例。可謂混合變量法。

评分

作者王明珂2014.7.4当选第三十届中研院院士。

评分

从理论上分析,无论是那个点都无法严格区分族群,作者甚至更走了一步论证了考古学的不可靠(却没有定量至定性分析),结果开始分析社会形成的时候又不得不依靠考古数据,也真是...挺尴尬的。周人的起源虽然讨论了很久,但好像并没有说出什么来。太伯奔吴和北川倒是比较详细。特定环境中得资源竞争和分配关系式一群人设定族群边界以排除他人或改变族群边界以容纳他人的基本背景,依赖的是共同历史记忆的建立与改变,亦即各族群间对历史的争论与妥协的结果。//也就是我本身对民族主义产生的抗体以及对考古学真是没有感觉哎。

评分

作者王明珂2014.7.4当选第三十届中研院院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