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回忆

帝国的回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泰晤士报》,英国的第一主流大报,世界上第一张以“Times”命名的报纸,诞生于1785年,创始人为约翰•沃尔特。

作为综合性日报,《泰晤士报》关注的领域包括政治、科学、文学、艺术,等等。由于长期秉持“独立地、客观地报道事实”、“报道发展中的历史”的宗旨,《泰晤士报》在很多领域都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出版者:重庆出版社
作者:《泰晤士报》
出品人:
页数:0
译者:方激
出版时间:2014-4
价格:42.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229074654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历史 
  • 晚清和民国 
  • 中国近代史 
  • 清史 
  • 史料 
  • 社会 
  • 近现代史 
  • 中国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英国《泰晤士报》独家授权,国内首次出版

☆外国人的视角,生动的叙述,客观展现中华民族在特殊年代里的探索与跌撞

☆著名历史学家张宪文、杨天石、王开玺共同推荐。

本书选译《泰晤士报》1901-1911年发表的关于清末改革的一系列报道,以《泰晤士报》的视角,再现了清王朝最后十余年的内政与外交。内容涵盖了这一时期晚清的重大事件,如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出逃、《辛丑条约》的签订、李鸿章之死、禁烟运动、新政、新式学校的建立和发展、废除科举制度的改革、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之死和他们死后的政治安排、宣统皇帝即位、醇亲王载沣摄政、袁世凯被赶出朝廷、张之洞之死、清末立宪思潮、各省谘议局的设立、武昌起义爆发和扩展、袁世凯出山镇压武昌起义等事件。作品视角独特,论述详细深刻,既是一份珍贵的史料,又构成了一部具有独特视角的中国晚清史。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对于1912至1919年这段历史,在世界范围的历史可能记忆得更清楚一些,因为1914年至1918年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而本国的历史,可能是因为我国的近代史给人的记忆实在是太过惨痛,在记忆中的本国近代史,是一系列的丧权辱国的条约。花样繁多的条约,不过是外国侵略者在中...  

评分

中国人对于自己国家的近距离观察与认识,很多时候远不及西方人隔岸观火式的远眺。《泰晤士报》在150余年前的观察,不仅当时的中国政界知识界知之甚少(或曰普遍并不看重),即使在今日,这些极富洞见、堪称珍贵的第一手史料,仍被视若失去了时效的“新闻作品”而在理当认真审视...  

评分

初次接触民国历史时还是初中的教科书上,片言片语,没有太多内容,从1911-1919年那么多年的重大事件重大革命与改革中,我只了解到民国建立,孙文当选临时大总统,清帝溥仪退位,再到为保有现有的革命成果让与袁世凯当选大总统,再到颠覆社会与人民复辟帝制,称帝,不到100天就...

评分

说起北洋时期,可能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都是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混乱的时期,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同时劳苦大众还要承受着殖民者的剥削压迫,而一大批仁人志士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实现共和,抛头颅洒热血,为了使中华民族能够站起来而努力。但是,在外国媒体眼中的北洋时期又是怎...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选题视角确实独特,不强求翻译的话当史料读看看当时英国报纸的立场和叙事蛮有意思的,常常有一种隔岸观火、坐享渔利的滑稽感。

评分

从外媒报道反观中国时局之变化,对还原与研究晚晴历史不啻为一种有益而必要的视角。令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有二:1)对李鸿章和张之洞等人的评价,特别是对李的评价与国内已有的否定性评价和翻案式评价都有较大差异;2)对清末政改的评价,从中感觉到一些“隔膜”,要么是西方人太“理想化”,对中国当时的社会现状理解不透,亦或先入为主而陈见太深?

评分

选题视角确实独特,不强求翻译的话当史料读看看当时英国报纸的立场和叙事蛮有意思的,常常有一种隔岸观火、坐享渔利的滑稽感。

评分

看了几篇,比一般的历史书更重视人民及当下大环境,而不是于个人善恶,国家荣辱上浪费铅字。不喜欢插图的书给4星。

评分

弱国无外交,国家利益从来就是个伪命题。另一种视角看中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