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晖 女,20世纪60年代出生,达斡尔族。1987年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本科学习,1990年肄业;1990—1993年至法国留学。现居北京。作品有长篇小说《盂兰变》,文化史研究著作及研究性随笔《中原女子服饰史稿》《花间十六声》《潘金莲的发型》《画堂香事》《贵妃的红汗》等,译作《西方古董鉴赏》《我不是杀人犯》《战争与电影》等。
孟晖的《盂兰变》以武则天即位后的数年为背景,写出了一段惊心动魄的宫闱故事。……武则天不是小说的主角,但女皇无所不在的权威阴影,成为启动叙事的契机。作 者的兴趣是想象那样一个时代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伦理的、政治的,以及情欲的关系。外戚世族。王子公主、番将妖僧、佞幸男宠,还有无数的彩女侍从,勾心 斗角,交织成极复杂的网络。这网络又以圣神女帝为辐辏点。天威难测,谁能预卜自己明日的命运?皇恩浩荡的排场下掩不住一波波的死亡斗争;骄奢淫逸之后,是无边荒凉的生命叹息。
艺术最高的境界,不在炫耀感动,而在枯寂死灭中,“发潜德之幽光”。盂兰相传是鬼节,是逝去的亲人重回人间团聚的时刻。人与鬼,逝者与生者,已知与未知,重新了断前缘。也是在这一刻,孟晖有意将一书视为跨越死亡与生命、真实与虚荣的桥梁。
一缕暗香,先是若有似无,香气逐渐浮动流淌,中人欲醉,不能自已。迷离之中,多少沧桑繁华历历来到眼前,又化作屡屡青烟,返而复始。
——王德威
我看书一向是囫囵吞枣,盂兰变却是颠三倒四看了许多遍,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文笔,就如缂丝的织物一样精美。 第一回看的时候最喜欢永宁,这有花豹相从的突厥儿郎。最爱看他在阿婆塔顶窄窄的塔沿上醉醺醺地跳起胡旋舞的那段文,碎石因为他脚步的振动不断落下,这样美妙的...
评分看完了《盂兰变》,很迷茫,又重新翻看了一遍,还是没有弄明白,到底是我的理解能力差,还是小说没写清楚? 在网上找了很多评论,都是含糊其辞——看来很多人都没弄懂: 最大的疑惑:宜王最后为什么要杀崔二和花郎?无论二人出于什么目的拥护或反对他,其下场都不会比落在武...
评分《盂兰变》的一条线索是讲宜王与自小一处长大的好友出身清显氏族、其父在朝中身居高位的崔氏子弟崔辇崔文徽以及归顺于唐的西突厥大将的少公子阿史那永宁三人之间的友情和背叛以至决裂。故事的开始便是宜王行猎,文徽、永宁皆在随行的贵族子弟中。众子弟分头于山林间搜寻猎物...
评分我到觉得此书真正写出了大唐的气象。 有关贞观、开元一代的文学作品,已经很多了,但写的好的不多。此书的优点在于气魄宏大,于细微处可见到当年盛唐的景象。贵族生活的奢靡,人性在权力中的挣扎,都是入骨透髓。 当年看须兰的《武则天》,唐宫中的阴冷潮湿的感觉仿佛能从书本...
评分《盂兰变》的一条线索是讲宜王与自小一处长大的好友出身清显氏族、其父在朝中身居高位的崔氏子弟崔辇崔文徽以及归顺于唐的西突厥大将的少公子阿史那永宁三人之间的友情和背叛以至决裂。故事的开始便是宜王行猎,文徽、永宁皆在随行的贵族子弟中。众子弟分头于山林间搜寻猎物...
宜王到底为什么要跟崔二夸花卿肌肤“莹白如玉”,崔二为什么第一反应是问他俩有没有断袖之情,以及宜王澄清的时候为什么要脸红。。。啊啊啊我好在意这些男人的心态啊
评分旧书重翻,恍然如读BL文(不是指内容),想了一下,当然是比较文雅的一种,妇女对情爱的幻想和犯二大法。中学时也想嫁给苏联特务施季里茨,故不挖苦别人。
评分就像有几篇书评里写的那样,笔风过于流丽,格局却不大,白瞎了大唐的背景。但看得出作者的功底和用心。但是舞台剧一样的剧情及对白设置大大损害了故事的可读性,就像一幅瑰丽精细到极致的织锦,一眼望去满目金灿明灭,却不知道哪里才是重点。
评分赞美了好多遍,我实在是太喜欢了。 如果硬要说有什么不好,大概就是情节之间缺乏连贯,一幕一幕的场景转折需要脑补的太多。但是我恰好很喜欢这种写法。我喜欢在字里行间拼凑文字背后未写出的文字。 以及,宜王妃实在是活得通透又勇敢,我好喜欢她。
评分大明宫词既视感。故事太委婉,器物描写很动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