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何谓》是作者的还愿之书,他单纯地希望为年满60岁的父母整理一些记忆,也希望这历史大树的一叶能让现代人设身处地的理解:何谓农村,何谓农民。书稿源于作者与父母的一场绵长而深入的对话。这场对话从1950年代谈至2012年,跨越近60年;作者将这60年分成“天·人”、“公·私”、“国·家”、“今·昔”4个时期,集中于一个村庄和家庭吃穿住用行、婚丧嫁娶等最切身的话题,展现农民每个时段的经历及思索。它或许很私人,但又不是个人情感的宣泄;它看似是个人的,实则是时代的,它不经意间展现了最底层农民近60年间与社会的大互动——有时代车轮之于个人滚滚而来的印迹,又有历史大背景下因地而异的逆差和诙谐。你或许也会惊讶于,农民那看似愚钝、木讷的脑袋中藏着怎样惊人的智慧和幽默。对于走出村庄,进而融入现代生活的一代人来说,故乡是再也回不去的地方。作者笔下的北司徒村,对于我们来说,其实是一样的村庄——所有人的故乡。作者讲述的陈年旧事,也拼凑和慰藉了我们记忆碎片中的故乡、故人、故事。
拾捡的只是一代人的散碎记忆,亦有旧时与今朝的鲜明对比,算是揭疮疤,但没那么苦大仇深,倒是让人看得精神一振。看到作者断言:本质上,中国人都是农民。所以不了解农,你就不能说理解中国。(P.自序/003)我也是很服膺的。事实上,我一直觉着,不管到了啥时候,干活的泥腿子...
评分母亲是上世纪40年代生人。进入60岁以后,她变得越来越喜欢絮絮叨叨,只要我一回家就不停地和我说一些以前的事情,这中间有她的经历,有她的家族,有她和亲戚朋友之间的恩恩怨怨,也有她从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有一次,我和她开玩笑说,不如把她说的这些都记下来,给她出本书...
评分其实想评论“较差”的,介于这是谈论农民,农村的事情,自己也是从农村出来的,所以还是提高到“还行”级别吧。 是在微博上看到吴国师对此书的评价,说看了前面十段,就把自己吸引住了,于是在书还没出来的时候就预订了,等了10天,收到书,急不可待的打开,发现的确让人失望...
评分我来自农村,出生于八十年代,对于农民、农村、农业的三农问题一直深切关注,也先后阅读了许许多多的研究三农问题的书籍,诸如《种粮行为与种粮政策》《粮价谁决定》《中国梦与中国道路》《一个村庄里的中国》《回乡记》等,每关注一次三农,看到那些血淋淋的现实,残酷的数据...
评分上学时候学过了中国历史,也曾知道那时候会有怎样的日子。大生产、大跃进、农村合作社、高考的开始和结束等。算起来时间离现在也不过几十年的光景, 可是生活却是有着天翻地覆的改变。而那当段时光里农村里的改变,却是父辈爷爷辈口中的说古了。他们是那段日子的见证着...
家庭成员的视角看半个世纪的中国农村,很好的题材,也是应该关心的题材。艳萍同志的编辑处女作,点赞,点赞。
评分又一本农村题材书籍,讲诉的仍然是苦难农村和农民,不知何时能够改善农村的条件。
评分4月某日慕名前去北京豆瓣书店,不经意之间和信基督的店长想聊甚欢,千挑万选之下选了这本《农民何谓》,没多大乞求,更没往社会学上引,只是看了腰封的推荐。出身河北农村的友人,对自己家庭所做的时间跨度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口述史。读起来甚爽,我的出身和作者仿佛,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迁,我有幸见证了二十余年,中国的大发展带来的一切有关三农方面的红利、问题,还需时间的检验
评分作者在书中所讲所写的东西都是我非常熟悉的,因为同在华北平原上呼吸着农村的气息长大。这片土地上的农民很累,几千年下来一直很累,贫穷,饥饿,孤独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这个最朴实无华最忙碌无望的群体。无依无靠的他们只能自给自足,自娱自乐地活着。
评分我的家乡也在农村。眼中看过书中的字眼,脑海中划过的全是外公外婆的记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