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关于宋代文化史与政治史的综合研究,尤其注重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宋代士阶层不但是文化主体,而且也是一定程度的政治主体,过去的史学界对此也已或隐或显地有所察识。怎样将这一论断建立在可以客观检证的历史事实之上,才是专业史学的本格任务。所以宋代士大夫的思维结构与行动模式在这部研究中占据了轴心的位置,本书副题主要即取义于此。
余英时,安徽潜山人,1930年生于天津。1950年至1955年就读于香港新亚书院及新亚研究所,师从钱穆先生。1956年至1961年就读于哈佛大学,师从杨联陞先生,获博士学位。曾任密西根大学、哈佛大学、耶律大学教授、香港新亚书院院长兼中文大学副校长。现任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著有《汉代中外经济交通》、《历史与思想》、《史学与传统》、《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文化评论与中国情怀》、《中国文化与现代变迁》、《历史人物与文化危机》、《士与中国文化》、《方以智晚节考》、《论戴震与章学诚》、《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兼论他的学术精神与晚年心境》、《犹记风吹水上鳞-钱穆与现代中国学术》、《现代儒学论》等。
關於書的主旨大意,葛兆光、陳來等老師和余英時先生自己都已梳理即多,這裡只談談自己初讀此書的閱讀體驗吧。我以為不管從理論、結構還是論證過程、材料的安排運用上來說,此書都堪稱典範,書三年而成,是余先生自己可能最滿意的一書,典範並非是無可指摘的意思,而我自...
评分余英时先生的大作《朱熹的历史世界》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颇具启发性: “……但是我的目的既不是追求杂而无统的‘博雅’,也不是由‘专’而‘通’,最后汇总成一部无所不包的‘通史’。‘博雅’过去是所谓‘文人’的理想,虽时有妙趣,却不能构成有系统而可信赖的知识。……...
评分 评分【簡 述】本文以“權利世界中的理學家”為題,由此展開對思想史外朱熹的介紹。但并不以朱熹的生平故事為記敘對象,而是希望從描繪他所身處的時代背景同政治文化特征入手去解釋朱熹的時代意義。文章大致可分為四個部分,分別是「背景」、「理想」、「現實」、「歷史」,每一部分...
评分【簡 述】本文以“權利世界中的理學家”為題,由此展開對思想史外朱熹的介紹。但并不以朱熹的生平故事為記敘對象,而是希望從描繪他所身處的時代背景同政治文化特征入手去解釋朱熹的時代意義。文章大致可分為四個部分,分別是「背景」、「理想」、「現實」、「歷史」,每一部分...
老版本读过,新版本又读过一遍。余老此书,功力深厚,令人高山仰止。
评分余英时就是个话题终结者,朱陆异同在他这里就是大白于天下的,他俩外王的意图可一致了,不就是个人的内圣法门上有偏差吗。他确实将朱子还原于历史中,而这部充斥着党派斗争的历史也难怪会出现附录的争端。
评分余英时这部《朱熹的历史世界》,至少从形式上,想要突破思想史观念史,注重概念,而不重视政治的偏向,因此这部书中对于自北宋至南宋一系列则士大夫从政的历史一一列举出来。但是,这部书顶着名头是朱熹研究,那么这本书就不可能仅仅是宋代士大夫研究,而且还是理学士大夫的从政史,但是仔细阅读后,就发现余英时将理学士大夫拉入到政治世界,其实真正从政的理学士大夫仍不过是二程到朱熹、叶适、陆象山等几个人而已,但是他们在政治上并没有太过亮眼的表现,反而是他们的政敌,无论是王安石,还是南宋的官僚集团,表现要更为有特色一些,结果本书大部分篇幅都在论证王安石的致用和南宋官僚对于理学士大夫的迫害。思想史写成政治史,这也是余氏的思想史风格了,政治斗争,皇权禅让,都成了思想概念诠释的中心。本书的最后四分之一都是朱熹死后的历史。
评分不在那些哲学史、思想史的框框里。最后三篇附论好看。
评分此书所谓的“历史世界”含义甚广,就朱熹个人而言,此一历史世界并非只是外在于朱熹个人的时代背景,而且是他所参与其中的生活世界;这一“历史世界”又不是指朱熹的全部个人生活史,而主要是指朱子生活所在的政治世界,即他的政治交往、政治关系、政治活动;同时,又指与朱熹相关联的国家政治生活与政治文化,在时间上则特别关注于十二世纪最后20年。这个领域的研究显然是以前朱熹的研究者所忽视的。还应当指出,此一历史世界并不是与思想无关的行动集合,所以历史世界的研究并非与思想全然无关,在这个意义上,毋宁说作者在提供朱熹历史世界的广阔背景的同时,亦欲通过对历史世界的叙述,突显出朱熹的政治关切、政治主张、政治理想,突显朱熹的政治文化观念,进而呈现当时士大夫群体的政治文化。这样一种研究自然不可避免地涉入于政治史的领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