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万绳楠,1923年生,江西南昌人,当代著名历史学家。1942年国立十三中学毕业,同年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1946年大学毕业,同年考取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师从清华四大导师之一陈寅恪,1948年毕业,为陈寅恪的关门弟子。毕业后即弃笔从戎,参加革命。解放后先后任教于安徽大学、合肥师范学院、安徽师范大学,系安徽大学历史系创办者之一。著有《魏晋南北朝史论稿》、《魏晋南北朝文化史》、《中国长江流域开发史》等,并据1940年代末陈寅恪在清华大学开设“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课程笔记,整理成《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奖章获得者。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作者:万绳楠
出品人:步印文化
页数:312
译者:
出版时间:2007-4
价格:29.8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221073693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陈寅恪 
  • 历史 
  • 魏晋南北朝 
  • 中国历史 
  • 中国古代史 
  • 魏晋 
  • 南北朝 
  • 中国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本书是当代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1890-1969)有关魏晋南北朝史的讲演录,由万绳楠教授根据笔记整理而成。陈寅属先生研究史学至勤,著作甚富,尤其是其中国中古史学的研究对当代影响最巨;但在其已出版的作品中,尚无系统的断代史之作,本书则能补陈书之阙,因而被誉之为“稀世之珍”。书成,并由北京大学周一良、王永兴教授审阅。

本书虽非陈先生的原著,但仍较为真实地体现了陈先生在魏晋南北朝史方面的研究成果。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1.佩服陈寅恪老先生引经据典的说事情,不过我有些疑惑如果这是陈老师的课堂口头演讲,那陈老师当真能够脱口而出一大段一大段的古文吗?应该是老师会有书面备案。 2. 说实话看书中的引经据典,我是很没耐心的。一是费时间,二是看不太懂...  

评分

这本书是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有关魏晋南北朝史的讲演录,陈寅恪先生作为历史学家,久负盛名,大家所熟知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便是出自其口。中国古代魏晋南北朝时期,前承汉末三国之纷乱,后起隋唐之统一,是一段风云乍变,“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乱史,再加上无论历史上...  

评分

评分

魏晋南北朝整个一个历史时期就是大分裂、大融合,这一段历史可谓是五彩缤纷,其中有个性鲜明的人物、离奇古怪的事件,其中也不乏一些尚未理清的问题,而陈寅恪先生的讲稿正是我们理清这些问题的工具。 读完这本书的第一感觉就是寅恪先生治学的严谨,对所探讨的问题进行了比较...  

用户评价

评分

以前上课,听老师讲读陈先生的感受——“倒不是真要领悟什么,而是会有一种在知识海洋里遨游的纯粹快感”,于是拜读,发现快感的前提是要先会游泳.......

评分

烂校对+烂插图+烂排版=化金为泥

评分

修行98th,算是全集补遗,失之过浅。金明馆丛稿首编言魏武与袁绍之争是阉宦门第与高门士族之争,此书中已经默默修正为寒门与高门士族之争,此处大善,而苻坚伐东晋合情合理一事陈公依然执着坚守,我颇不以为然,王景略虽死,苻秦内政无不可制之事,假以时日慢慢消化不难打造铁桶江山,没有以外战转移内部矛盾之必要,而且苻坚绝无欲借战事一统江山同时消弭羌与鲜卑实力的想法,因为作为先锋的梁成,苻融两军合共三十万全部是氐族自身精华部队,淝水一败,氐人不可再起而羌,鲜卑几乎毫发无损,苻坚此战全无战略眼光,政治深意,不过因骄而已,习凿齿语:昔齐桓一矜其功而叛者九国,曹操暂自骄伐而天下三分。皆勤之于数十年之内而弃之于俯仰之顷,岂不惜乎。有了下句,苻坚骄躁忘忠良之言而延乱世七十年,多杂国十余,后人行事,可不慎乎?

评分

一星扣在过多的别字上。此外就是感叹怎么能这么神,看其引的材料大多也就是晋书和世说,顶多在轮到具体民族和政治形势的时候结合地方志,但组合起来就非常的能说明问题。和田余庆的那本参照着读,一本着眼于由魏到隋这分裂的数百年间北朝/南朝的全局,一本则将着力点放在东晋,一方面有助于理解东晋的外部形势,一方面又深化了对士族从汉到陈遭遇和其角色演变的理解。

评分

看了陈寅恪这讲演录,我只能望洋兴叹曰:没看过陈寅恪的书随便谈论历史,将长见笑于大方之家。阶级分析和集团分析方法是陈寅恪独有而绝妙的历史分析方法,虽然这个名词不见于百度,但看过陈寅恪的书的人一定会被他这种历史分析方法折服的,《东晋门阀政治》的作者田余庆就明显受到这种历史分析方法的影响,不过田余庆钻的更深,在东晋历史上研究得更深入更有成果。还有陈寅恪的考证功夫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往往凭着其他人容易忽略的史料研究出出人意料的成果,片言只字都是他有力的证据,比如他考证”坞“和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关系,史料在前,说理在后,说明《桃花源记》是一篇写实的文章,尽管有作者的寄托,可是不是空想出来的。诸如此类的考证娓娓道来,有理有据,怎能不让人折服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