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王阳明(1472—1529) 在线电子书 图书标签: 王阳明 知行合一 心学 哲学 人物传记 传记 历史 致良知
发表于2025-04-09
知行合一王阳明(1472—1529) 在线电子书 pdf 下载 txt下载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2025
王阳明,以前高中的时候说他是唯心主义什么的,现在看完这本书,再加上央视的纪录片,还原了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大起大落,几经生死,如果你知道你就会去做,你没做就代表你还是不知道,所以说你看过多少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做了什么事情。听从内心的想法,需要培育自己的勇气。
评分虽说并不是心学的支持者,有些过度夸张的符号意义,但王守仁的确是让人敬佩之人,但本书除了记叙明代王阳明时期历史并没有真正阐述清楚知行合一,看完除了存天理去人欲并不清楚心学还有什么,如果想看王守仁生平本书可以一看,但如果想探究心学还说找找其他书籍吧
评分王阳明真是继孔孟后的圣人,可惜时代太怂了。
评分2016年7月22日读毕,此书将王阳明的人生与思想通俗化,用现代语言重新解释王阳明,可以作为王阳明的入门。我读后的收获是:(1)明了了王阳明三次转变的人生历程,龙场悟道格物致知,江西南昌致良知,浙江余姚四句教。(2)人生以良知为核心,以不变应万变,可以去除焦虑,获得幸福人生。(3)感觉对于王阳明心学,理解还不够,需要读书,并且要事上练。(4)内心光明,事上锻练同样重要,不经历事情,内心很难不动。(5)朱熹的格物致知非常像作学问,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则是教给人怎样处理各种关系,解决生存和创造方面的问题。
评分王阳明的经历使他得到的与其说是真理不如说是话语权。所有成就都归于心学显然太过武断与夸大,即使没有心学他依然文武双全,而王阳明之后心学却逐渐走向没落,所以从逻辑上说是王阳明成就了心学而非心学成就了王阳明。而且“知”是良知么?我倒觉得解释为“认知”更适合
度阴山,中国人民大学史学硕士,畅销书《帝王师:刘伯温》作者。大学时便反复诵读王阳明的《传习录》,至今已可倒背,深信王阳明事功与“良知”和“知行合一”之间的因果关系,遂以近十年之功,厚积薄发,著成这部唯一从“知行合一”角度阐释王阳明人生的通俗全传。
在蛮荒的龙场,王阳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即人人皆有良知。而在血腥的沙场和险恶的朝堂,让龙场悟道实际发挥作用的,是“知行合一”,即遵循内心的良知,便能达到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境界。
如果心学是圣贤功夫,那么知行合一则是俗世智慧。知行合一并非得自顿悟,而是在磨难中不断反思、修练,最终砥砺出的生命境界。
在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
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的狂喜、得道的平静后,王阳明不但求得了内心的安宁,而且逐渐通过“知行合一”拥有了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
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率文吏弱卒,荡平了江西数十年巨寇。
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以几封书信,一场火攻,三十五天内平定了宁王之乱。
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从根本上扫清了困扰明政府多年的广西部族匪患。
本书通过讲述王阳明的辉煌传奇,为您剖析知行合一的无边威力。
如果是从做人的角度来讲,三不朽已经足以说明问题,历史上只有两个半人有此评价,王阳明,孔子,还有半个是曾国藩。王阳明的心学是在朱程理学为主流的社会条件下提出,这在当年是革命性的理论,并且在日后心学流派形成了一股不容忽视的政治力量,足以见王先生的魄力和人格魅力...
评分首先,从历史人物传记写作角度来说,度老师可谓用心良苦。一是用近似明朝那些事的写法,把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写成了风趣幽默的现代感十足的文字,比如宁王起反那段描述宁王是智商支撑不了宏图大略的那种,令人忍俊不禁。二是故事的铺陈手法,按照人物分开,先捋出一个理念...
评分读完王阳明的生平和其学说,我最直观和深刻的一个感受是,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说他是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最有儒家精神的大儒。 其次,了解王阳明破除了我对儒家错误的刻板印象。儒家学子并非只是“道貌岸然”、谦谦君子、恪守礼仪道德、只重形式的假儒腐儒。真正的儒家精神,...
评分 评分“贪官要奸,清官更要奸,这样才能治得了贪官。”以为这情节是周星驰的《九品芝麻官》?不,这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记得黄仁宇《万历十五年》有段评论:“明朝的军事体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主管军事的统率都是进士出身……”由于这个特殊的军事体制让王阳明开启《水浒传》...
知行合一王阳明(1472—1529) 在线电子书 pdf 下载 txt下载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