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厚对话集·与刘再复对谈

李泽厚对话集·与刘再复对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中华书局
作者:李泽厚
出品人:
页数:313
译者:
出版时间:2014-8
价格:42.00元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101103243
丛书系列:李泽厚对话集
图书标签:
  • 李泽厚
  • 思想史
  • 哲学
  • 刘再复
  • 思想
  • 启蒙
  • 人文社科
  • 文学
  • 李泽厚
  • 刘再复
  • 对话
  • 哲学
  • 思想
  • 文化
  • 对谈
  • 学术
  • 现代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两个思想家的碰撞更见思想,

落基山下,所谈、所思、所念的是中国。

这不仅仅是文学、美学、哲学、历史的纵横对谈,更是一场思想的盛宴!

本书主要收录著名哲学家、美学家李泽厚与著名学者刘再复关于文学、美学、哲学、教育等相关问题的对话文章,展现了他们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展示出他们独到的见解,很多思想对仍在困扰当前的问题和矛盾具有启发意义。

作者简介

李泽厚,当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美学家。1930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著有《美的历程》、《批判哲学的批判》、《中国(古代、近代、现代)思想史论》、《论语今读》、《己卯五说》、《哲学纲要》等。2010年出版的以权威和标准严格著称的《诺顿文集》,他的著作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休谟、康德、莱辛、黑格尔等大哲学家的代表作一起入选。李泽厚是美学、马克思主义和身体理论这三种类别目录下唯一的非西方哲学家。

目录信息

文学与艺术的情思(1988)
历史行程的二律背反(1992)
危机压顶的浮躁文化(1994)
个人主义在中国的浮沉(1994)
神化魔化, 殊途同归(1995)
中国是充满潜力的(1995)
一体与多元(1995)
文学政治一元论批判(1995)
主义与常识(1995)
主体论学案的回顾(1995)
世纪之交的哲学展望(1996)
康有为评说(1996)
孙中山评说(1996)
文学对“知识—权力” 结构的拒绝(1996)
理念与情爱的冲突(1996)
中国现代诸作家评论(1996)
哲学智慧和艺术感觉(1996)
适应与反抗(1996)
教育的重心是培养人的心理本体(1996)
法治的理想和现实(1997)
群体情绪与个体情感(1998)
鲁迅与胡适比较(2001)
21 世纪应把人文教育作为教育的重心(2004)
走出语言学世纪(2006)
关于存在的“最后家园” (2006)
老庄哲学与海德格尔的根本区别(2006)
对沟口雄三亚洲表述的质疑(2006)
反“反二分法” 与“后现代主义” (2006)
共鉴五四新文化(2009)
附录: 一字之差的说明
提倡一个并不清楚的东西是危险的(2009)
与刘再复的美学对谈录(2009)
彷徨无地后又站立于大地(2010)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今天偶然翻开自己2010年的一篇日志。 当时突然喜欢上了李泽厚,哲学大师&美学大师。 据说本书曾经被禁。 当时的一句简评:本书很有见地,重新认识中国革命历史。 世界上有3种哲学:一种是斗争哲学,你死我活;另一种是和谐哲学,你活我也活;第3种是死亡哲学,你死我也死。 ...

评分

对中国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论述很有见地,敢言!对六七十年代,因为身体力行,分析的尤其深刻。对蒋介石的评价似乎有失公允(个人意见)。 无论如何,两位是真正的爱国人士。  

评分

对中国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论述很有见地,敢言!对六七十年代,因为身体力行,分析的尤其深刻。对蒋介石的评价似乎有失公允(个人意见)。 无论如何,两位是真正的爱国人士。  

评分

对中国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论述很有见地,敢言!对六七十年代,因为身体力行,分析的尤其深刻。对蒋介石的评价似乎有失公允(个人意见)。 无论如何,两位是真正的爱国人士。  

评分

今天偶然翻开自己2010年的一篇日志。 当时突然喜欢上了李泽厚,哲学大师&美学大师。 据说本书曾经被禁。 当时的一句简评:本书很有见地,重新认识中国革命历史。 世界上有3种哲学:一种是斗争哲学,你死我活;另一种是和谐哲学,你活我也活;第3种是死亡哲学,你死我也死。 ...

用户评价

评分

看一流学者和一流学者的对谈是很有意思的,思维火花闪烁又不抖包袱,幽默睿智又不乏真性情的学者坚持。文学与艺术,思想与观念,从来就不若科学技术般唯一而精准,这才是它们以及我们身为人类的可爱之处吧。但是这个版本的错别字实在太多了,都是显而易见的!这还是中华书局啊……

评分

哲学的功能不在感染(诗),不在教导(科学),而在启悟。所以哲学是智慧,这智慧不只是知性认识,也不只是情感陶冶,而是诉于情理结构整体的某种追求、探寻和了悟。

评分

很有用。通俗易懂

评分

看一流学者和一流学者的对谈是很有意思的,思维火花闪烁又不抖包袱,幽默睿智又不乏真性情的学者坚持。文学与艺术,思想与观念,从来就不若科学技术般唯一而精准,这才是它们以及我们身为人类的可爱之处吧。但是这个版本的错别字实在太多了,都是显而易见的!这还是中华书局啊……

评分

如果说,陈明与李泽厚的对话,就像说相声,那么刘再复与李泽厚的对话,就要正式的多,刘再复是将李泽厚哲学运用到文学批评的重要人物,没有刘再复的广泛传播,李泽厚也不会成为当下的样子。同样,在这部对谈集中,中心仍然是李泽厚,而不是刘再复。李泽厚在这部书中,从文艺理论到二十世纪的历史,最后落脚到对于文学界的评论,都与刘再复的提问有关。不过,我重视的是李泽厚对于革命的讨论,则因为触犯禁忌被删除了,在保留的篇章中,李泽厚有一些双重矛盾,一方面肯定晚清政治稳定,一方面有高度赞扬五四运动的启蒙价值与意义,难道李泽厚的保守与启蒙不是他精神分裂的象征?不过,我们应该说这种分裂本身就源于康德的理性主义和保守性格,李泽厚显然在写作康德的过程中,将这种启蒙与保守的二元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