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哲学史学史

当代中国哲学史学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乔清举 著
出品人:
页数:0
译者:
出版时间:2014-5-1
价格:178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532572540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学术史
  • 哲学史
  • 中国哲学
  • 当代哲学
  • 哲学
  • 乔清举
  • 社会科学
  • 2014
  • 中国哲学史
  • 当代中国哲学
  • 哲学史学史
  • 中国哲学
  • 学术史
  • 思想史
  • 文化史
  • 历史学
  • 哲学研究
  • 20世纪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是对建国以来至1999年五十年间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全面回顾与反思。作者对此五十年间的事件、著述、文章、讨论进行了全面的收集整理,发掘出许多过去不为人知的材料,较为完整地呈现出了1949年以来大陆中国哲学研究的历史进程,可谓中国哲学史学史的鸿篇巨制。其资料之翔实和丰富,令人叹为观止。在扎实收集资料的基础上,作者把1949年以来的中国哲学史研究作为对象进行反思,站在逻辑的高度,以民族理性成熟为线索来统摄史料,使这一历史过程真正成为了“中国哲学史学史”。作者又从历史批评意识出发,分析这一历史过程的成败得失, 厘定其价值, 评判其贡献, 超越其局限, 推进其发展,从而在学术界初步奠定和确立了“中国哲学史学史”学科的基础。本书的出版不仅填补这一学科的空白,也会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以及中国哲学的未来发展形成一个巨大的推动。

作者简介

乔清举,1966年出生,河南禹州市人。现为南开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全国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国现代哲学学会、孔子基金会、国际儒联等多家学术团体理事、天津市国学会副会长。

博士研究生阶段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研究院,师从北京大学朱伯崑先生、早稻田大学楠山春树先生、土田建次郎先生。1992年获中国哲学专业博士学位,1999年破格晋升为中国哲学教授。2008年荣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称号。现承担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儒家生态哲学史研究》。

出版著作:《湛若水哲学思想研究》(1993),《金岳霖新儒学体系研究》(1999,获第四届“金岳霖学术研究”奖)、《河流的文化生命》(2007),《泽及草木、恩至水土——儒家生态文化》(2011,被孔子基金会选定为世界各国孔子学院教材),主编《中国哲学史简明教程》(2002);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0多篇。

目录信息

关于建立当代中国哲学史学史学科的若干思考——代前言
引子
第一章 范式转型:日丹诺夫哲学史定义的引入(1949~1956)
第一节 新范式的引入和确立
一、日丹诺夫《在<西欧哲学史>一书讨论会上的发言》的翻译出版情况
二、日丹诺夫《在<西欧哲学史>一书讨论会上的发言》的基本内容
三、学术界对日丹诺夫讲话的接受
第二节 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
一、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
二、有组织的思想改造运动的展开
三、学习和接受《实践论》
四、参加土地改革
五、运动的洗练与体制的改变:“三反”、“镇反”运动与院系调整
六、对电影《武训传》、梁漱溟、胡适等人以及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批判
七、苏联专家对中国哲学史界的影响
第三节 冯友兰关于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自我批判
第四节 新范式下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初步成果
一、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研究
二、《中国哲学史讲授提纲》
三、《哲学史简编》
四、张岱年关于张载的研究以及围绕张载哲学的商榷
五、熊十力出版《新唯识论》删减本
第二章 新范式的初步反思与挫折(1957~1959)
第一节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反思条件的形成
第二节 新范式的初步反思
一、反思的先声
二、反思的进行
第三节 反思的挫折:“反右”与“反修”
一、“双百”方针的继续强调和“反右”运动的兴起
二、学术界的政治运动与“反右”
三、从反对教条主义到批判修正主义
四、冯友兰的自我批判
五、张岱年《中国哲学史大纲》出版
第四节 1959年前后关于老子哲学的讨论
一、讨论的缘起与始末
二、讨论的内容
第三章 新范式下的继续探索(1960~1965)
第一节 1960年至1965年间的政治形势与思想学术领域的批判
一、政治、社会形势
二、对各种学术观点的批判
第二节 对冯友兰政治批判的继续和冯友兰的政治活动与反省
第三节 关于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转化问题的论述
一、冯友兰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同一性和相互转化的论述
……
第四章 极端政治化:中国哲学史研究进一步陷入歧途(1966~1976)
第五章 认识史:改革开放后的新探索(1977~1989)
第六章 方法论的多样化展开与中国哲学生命的复兴(1990~1999)
结束语:理性的成熟与“中国哲学”的期待
人名索引
后记
补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全书堪称波澜壮阔,史料丰富,线索清晰。对冯友兰的态度,比较尊重。读后记可知作者深沉。当为50年间全面的中国哲学史学史提供相当资料。但终究不是本人的兴趣所在,读来也耐不下心。

评分

作者的资料搜罗整理挺好的。 书中引用的肖萐夫应该是是萧萐父吧 一直以为那个年代的学者都是全盘接受日丹诺夫的观点的,没想到老先生们还是作了有限的反思的,不过刘节先生在那个年代里还能有如此清晰的认识实在不易。 对冯友兰先生多了很多同情,冯先生建国后真是受了很多苦。熊十力、梁漱溟先生不在大学体制内,他们的那一套虽没人听,但境遇毕竟好些,不要不停地做检讨。

评分

全书堪称波澜壮阔,史料丰富,线索清晰。对冯友兰的态度,比较尊重。读后记可知作者深沉。当为50年间全面的中国哲学史学史提供相当资料。但终究不是本人的兴趣所在,读来也耐不下心。

评分

宏大的视野,可以作为优秀的资料库备查。第一至第五章,真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正如作者屡屡感叹的那样,希望我们这个民族的理性能够真正走向成熟。不足之处是缺却了台湾地区乃至海外的中国哲学发展,后面过于倚重《哲学研究》杂志,恐不足以览当时中哲研究之全貌。总之,中国哲学是当今世界最伟大的事业之一,我辈勉乎哉!

评分

宏大的视野,可以作为优秀的资料库备查。第一至第五章,真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正如作者屡屡感叹的那样,希望我们这个民族的理性能够真正走向成熟。不足之处是缺却了台湾地区乃至海外的中国哲学发展,后面过于倚重《哲学研究》杂志,恐不足以览当时中哲研究之全貌。总之,中国哲学是当今世界最伟大的事业之一,我辈勉乎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