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利斯•巴恩斯通(Willis Barnstone),诗人、学者、翻译家,1927年生于缅因州刘易斯顿,先后就读于鲍都因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和耶鲁大学,退休前为印第安纳大学比较文学教授。曾于1975–1976年执教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1984–1985年作为富布莱特教授执教于北京外国语学院。出版著作四十余种,曾获艾米莉•狄金森诗歌奖、古根海姆基金会奖修金,两次获普利策奖提名。
西川,诗人、散文和随笔作家、翻译家,中央美术学院中国文学教授。曾短期任教于美国纽约大学东亚系(2007)、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写作系(2009)。出版有六部诗集、两部随笔集、两部评著、一部诗剧。此外还译有庞德、博尔赫斯、米沃什、盖瑞•施奈德等人的作品。曾获上海《东方早报》“文化中国十年人物大奖(2001-2011)”等。其诗歌和随笔被收入多种选本并被广泛译介,发表于二十多个国家的报刊杂志。纽约新方向出版社于2012年出版英译《蚊子志:西川诗选》,该书入围2013年度美国最佳翻译图书奖并获该年度美国卢西恩•斯泰克亚洲翻译奖。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 1899—1986),享誉世界的阿根廷诗人、作家、翻译家。西语美洲文学之父,创作风格深邃、博学,独树一帜,尤以融现实于虚构而臻于神秘的迷宫式构思著称,对世界当代文学创作及文艺批评均有重大影响。
1976年, 博尔赫斯在印第安纳大学参加了一系列有关他的生平与创作的对话活动。1980年春,他作为帕登教授重返印第安纳,度过了一个月的时光。他还访问了芝加哥、纽约和波士顿,一路上边走边谈。本书为这两次美国之行中接受访谈的记录结集,共十一篇对话,涉及博尔赫斯对时代、宗教、哲学、文学和写作的诸多观点。
博尔赫斯的性格与谈吐,至少同他的作品一样意味深长,富于机智。在生命的最后几十年,他游走四方,口授诗歌、寓言和故事。在旅行和闲谈中,他发展出一种特殊的口头文学。博尔赫斯作品中无处不在的主题,耄耋之年炉火纯青的思想,交织闪耀在这十一篇谈话中,使人得以一窥这位文学巨擘的心灵堂奥。
本书为博尔赫斯、巴恩斯通、西川三位诗人一次跨越时空和语言的诗艺合作。西川自1980年代开始译介博尔赫斯,二十年后重校精译,修订新版。编者巴恩斯通三十年后新作“后记”,重新评价博尔赫斯的文学遗产。
我读书有时候是跳着读的,或者说是翻到哪页看哪页.这本书中的博尔赫斯,改变了我对于老年人的看法.呵呵,不过,对于中国的,还是没有改变. 建议还是读读他的其他作品,小说,散文,那样,你会更加惊奇于博尔赫斯的.
评分还是记录一下心得吧,就这么放过这本书感觉太浪费了,全篇由于是不同的人或是在不同的地点跟博尔赫斯进行的交谈,谈论的都是他们迫切希望博尔赫斯给予思路的问题,所以重复的内容很多。但由于交谈间智慧碰撞出的火花足够吸引人,还是顺畅地读了下去,甚至在字里行间忖度博尔赫...
评分唯我论的错误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这版《博尔赫斯谈话录》后面谈到了唯我论,文中说到唯我论人们都对其批评,但没有展开讲。我想唯我论的不受欢迎有两个原因,从宗教上来说它否定了上帝的存在,从价值观方面来说我死了什么都没有了,而不是我死了有你活着,或者你死了有我活着...
评分你可曾并拢你的手指摩娑它的表面。你可曾感觉到它的细小颗粒象被海水反复冲洗过的沙,在你的指间流淌。 你可曾掀起它的翅膀。它既透明又不透明。它菲薄得一触即破,又厚实得如同砖墙。它的翅膀以金铂之声在空气中振动。它放射出光。比阳光更为尖锐和温柔。 你可曾凝视它的色泽...
评分博尔赫斯的谈话,总是让人感兴趣的,因为他那些迷人的短篇小说、诗歌与文论,有着无限的解读可能,而听听作者现身说法,总是胜过外人汗牛充栋的千言万语。《博尔赫斯谈话录》中的诸篇对话,与这位老人的晚年失明息息相关,最后二十多年不能亲笔书写的阶段,口述成为博尔赫斯...
“我认为一个人总在死亡。每一次我们不能有所感受,不能有所发现,而只能机械地重复什么的时刻,就是死亡的时刻。生命也会随时到来。如果你单独拿某一天看看,你就会发现这一天里有许多次死亡,依我看,也有许多次诞生。但是我不想做一个行尸走肉。我尽量保持对事物的兴趣。我始终在接受着各种经验。这些经验会变成诗,变成短篇小说,变成寓言故事。我始终在接受它们,尽管我知道很多事情我只是机械地去做,去说,这意味着,与其说它们属于生命,不如说它们属于死亡."
评分题外话,艾柯说得对,书是会相互交流的,有时候不知道究竟是读了许多书,还是只读了一本书。
评分西川译得畅快。除开装以外(有时这种装简直是大鹏展翅),博尔赫斯在这本访谈集里谈到不少他喜欢的作家和作品。
评分听博尔赫斯一席谈,满满尽是赤子之心,反复表示抱歉,自嘲头脑枯竭、自比拙劣诗人,甚至觉得自己向人推荐书籍都不够格,没有美学观点、不会写长篇小说,自己写的不好,要走街串巷收回卖出的书,谦逊是一个原因,深感他是因为发自内心的对诗歌对文学的爱,才会自觉才疏学浅,不能与杰作比肩,好比知道的越多越明白自己无知;更重要的还在于他相信诗歌有其自身的灵性,是“从自己的记忆中誊抄出诗篇”,他认为有另外一个自己在创作,以至于变成白纸黑字后感觉不是自己写的,这种抽离感常人亦有,但他则重到写了《博尔赫斯与我》,就是这种内省姿态,加之眼疾,更令他随着岁月日益充盈着睿智而独到的艺术见解。
评分玫瑰无因由/花开即花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