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时代(上)

启蒙时代(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彼得·盖伊 Peter Gay,德裔美国史学家,耶鲁大学荣休教授。1923年生于柏林,后移民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曾在此任教。盖伊著作等身,研究主题广泛,涉及启蒙运动、中产阶级等诸多社会文化史领域。其早期的重要作品《启蒙时代》《魏玛文化》等在文化史研究领 域具有典范意义;而研究后期又以“运用精神分析方法的文化史”而闻名,是心理分析史学的实践者,代表作《弗洛伊德传》更是试图将精神分析、传记与历史相互结合。盖伊曾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美国历史学会杰出学术贡献奖、美国艺术与文学院金奖等重要奖项。

译者 刘北成,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世界历史》编委 、世界近代史学会副秘书长、教育部国家考试中心兼职研究员。刘北成教授长期从事世界近代史和西方思想史的教学与研究,在评介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想、译介国外史学及世界近代史研究方面成就斐然。主要著作《福柯思想肖像》《本雅明思想肖像》等。主要译作《疯癫与文明》《规训与惩罚》《合法化危机》等。

出版者: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美] 彼得·盖伊
出品人:世纪文景
页数:543
译者:刘北成
出版时间:2015-1-1
价格:79.00元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208125766
丛书系列:启蒙时代
图书标签:
  • 思想史 
  • 启蒙运动 
  • 彼得·盖伊 
  • 历史 
  • 启蒙 
  • 哲学 
  • 社会科学 
  • 欧洲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18世纪的启蒙运动标志着现代的开端,于其时,对科学方法、理性以及进步的信仰支配了整个西方世界。进入20世纪,启蒙运动则受到了苛刻地批评,批评者称其怀有明显的、过分简单的乐观主义。现代史学巨擘彼得·盖伊追根溯源,对启蒙运动的成就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盖伊先后花费了六七年时间撰写《启蒙时代》,运用极其丰富的史料,呈现了整个启蒙运动的面貌。在上卷《现代异教精神的兴起》中,盖伊首先分析了启蒙思想家如何利用古代异教思想家作为资源,以摆脱自身所继承的基督教文化遗产。在盖伊生动、灵巧地叙事下,一卷极其细密的启蒙思想纹理图徐徐展开,伏尔泰、狄德罗、孟德斯鸠、卢梭等一大批启蒙哲人活跃其上。他们统一在一个共同的伟大纲领之下,同自身所处的文化环境又战又和。令人尊崇的古代、可憎的基督教以及新近浮现的现代,这三者之间紧张的互动,既决定了启蒙哲人在身份认同上的最大危机,也决定了危机的解决方式。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最近一两年里,国内引进出版的反映现代世界起源方面的书籍着实不少。广西师大理想国今年推出了伊恩•布鲁玛的《零年:1945》,把现代世界的肇始放在了二战结束的194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前年则推出了麦克法兰的《现代世界的诞生》,以最古老的现代国家英格兰为例,畅谈现代世...

评分

谈起“启蒙”你会想到哪几个词?哪些哲人?哪些作品?其中一些“科学、民主、自由、理性、反宗教”可以说塑造了现代人的世界观、价值观。 我们如何更全面一些了解“启蒙时代”以及那个时代里的“启蒙哲人们”呢?盖伊说,启蒙哲人们,其实是一个家族,他们各自的差异很多,但...  

评分

文/严杰夫 启蒙运动领袖之一、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在《罗马帝国衰亡史》中提到过一位别具气质的女学者:希帕提娅。希帕提娅生活在5世纪的亚历山大城,当时那里是东罗马帝国中古希腊影响最大的城市。 希帕提娅的父亲是亚历山大博物馆的研究员,还是一名数学家。比起父亲来...  

评分

《启蒙时代(上)》启蒙运动的参与者很多,他们的学说各有不同,信仰也不一样,甚至这些学者之间矛盾重重,即使如此他们仍是一个小团体,因为他们共同反对基督教的迷信,非理性行为。启蒙学者反对基督教之工具有三,第一是古希腊和罗马的哲学,这些哲学蕴含着人文精神和理性精...  

评分

本书作者彼得•盖伊是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1923年,盖伊生于柏林一个犹太人家庭。为逃避纳粹迫害,他们一家在1939年逃离德国,历经坎坷于1941年才抵达美国。1947年和1951年,彼得•盖伊在哥伦比亚大学先后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自1948年起,他在哥大先后就任政治学和历史学...  

用户评价

评分

是因为作者很有名且书很厚实所以很多人打五星么?

评分

暂弃,不是对启蒙运动过程的明晰综述,不够熟悉思想史的话只能看到不明所以的insights

评分

看完以后全忘了....呵呵......

评分

是因为作者很有名且书很厚实所以很多人打五星么?

评分

从与古典时代希腊罗马哲人的思想渊源关系,和对基督教思想的对抗、批判这两大角度,畅谈启蒙时代思想家们的伟大成就和不俗贡献。我们往往只看到这本书的文笔生动和叙述流畅,但从书后所附的文献综述来看,这些生动的叙述是建立在对大量文献资料的征引和考证基础之上的,因此这本书在学术性和可读性上可谓获得了双丰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