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在线电子书 图书标签: 梁漱溟 哲学 文化 新儒家 国学 比较文化 中国 经典
发表于2025-04-03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在线电子书 pdf 下载 txt下载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2025
中特课上布置的读书作业,细细读完,感触挺多的。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句“意欲向后的文化”(东方文化),越想越觉得好恰当。比如中国的祖先崇拜。前段时间看一篇关于《曾国藩家书》的评论,关于曾氏给弟弟的书信中常用他们祖父的例子来作为论据,这位书评作者用了“家庭主义者”来形容曾氏,并表示这种思维模式很特殊。倘若把历史人物还原到历史环境当中去,就能完全理解当时人们的思维方式了。
评分向梁漱溟先生致敬。近代以来,中国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伴随着一次次坚船利炮而崩塌,并对国人影响深远。这本书正当其时,领悟中国人的哲学思想,有助于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评分梁先生早年的著作,这本书对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认识不如晚年的著作,但是能有这样的见识也是难能可贵。尤其是在当今一些读过一些书的人都会说这本书的总结过于简单,然而想要总结这些却又不能。梁漱溟最大的特点大概在于他那直觉,以及相当朴实近人的语言。
评分深深影响了对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和佛教文化的认识路向~
评分要讨论表象的文化,就要讨论其本质的生活,而生活是没尽的意欲。所以东西方文化的不同根本上是意欲的不同,从而引出文化三路向。 梁先生毫不隐晦、毫不含糊地指出,在这个时代必须学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而中国是早熟的文化,需等到物质文明极大丰富,人与人关系成为主要问题时才能启用。 我认为梁先生之所以被称为最后一位士大夫,是因为他勇于发现问题并找寻答案的责任感。既如此,又何必归罪于他找寻真理的手段呢?
立根本土,眼光向下,面朝世界与未来,深研中国社会基本问题的原创型思想家
为苍生起,奔走于大地,从实践来,往实践中去,笃行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的实干家
独立思考,表里如一,悲天悯人,执守良知,铮铮铁骨,百年唯一见的知识分子楷模
梁漱溟(1893—1988),20世纪中国最具独立风骨及知行合一的思想家、社会实践者。原名焕鼎,字寿铭,又字漱冥,后以漱溟行世。早岁信佛而后归儒,亦不废佛;以中学学历而执教北京大学。壮年辞去教职,长期从事乡村建设;发起民盟,为调停国共奔走呼号。1949年后屡受批判而始终不屈,傲然宣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一生以“认识老中国,建设新中国”相号召,在两个问题上追求不已:一是人生问题,即人为什么活着;二是社会问题,亦可云中国问题,即中国向何处去。主要作品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等。
*梁漱溟的成名作,现代新儒家的开山巨著
*重印数十次,被译成英、法、日等10几种文字
*胡适、贺麟、张东荪热烈讨论,于反传统潮流中独树一帜,寻民族自信、中国道路的经典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被誉为“震古烁今之著作”(蒋百里),是梁漱溟先生的成名作,现代新儒学的开山之作。初版于1921年,后曾多次重版,并被译为英、法、日等十多种文字,公认为东西文化论争的经典文本。作者在激烈反传统的时代潮流中,一反众议,独树一帜,竭力提倡儒家文化的真精神。本书将西方的非理性主义和中国传统思想相结合,比较东西文化,对中国固有文化的价值所在,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没有孕育出科学与民主的原因,以及以后我们的文化该向何处走等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考,主张东方文化应该在保持自信的前提下,有选择性地学习有利于提升生活品质的东西,而非盲目否定自我、全盘西化。
本書論證不足(可能是身為講演的壞處),立論基礎比較薄弱(他自己也说不能以学术眼光视之),但勝在對儒家精神的分析、對西哲發展的敘述很精到;至於印度和佛教的内容我不甚瞭解,據老師講,梁的理解是有一些謬誤的(不过梁自己也说只是己见而非全乎佛家)。 其实仔细读了本...
评分概要 本书总的概要是:第一章先从中国实际生活出发,说明当时中国的西方化已经是从头到尾、从外到内的,抛出了本书的论题“东西方文化如何调和”;第二章与第三章阐明“东方化”“西方化”概念之所在,将西方化阐述为科学化和民主化,第四章详细论述西方、中国、印度哲学的比较...
评分去年国庆,读了梁老先生的《论佛儒道》,开首就感到这位老先生治学是谦虚而严谨的。 今年又在无意间翻出这本书来读,却一开头就吓了一跳,见他说多谢诸位师友的来信,却绝少能从这些来信中得益。看来梁老先生的狂不是浪得虚名,与那熊十力老先生倒真是一对相得的高人。 既然他...
评分梁先生这本书最出彩的在于书的开头,对东西方文化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一些看法,认为所谓的融合不可能实现,必定是一方取代另一方的结局。我们今天的文化也未尝不是这样,表面上是西化的制度,人还是秉承的传统中国文化,人与制度不符,实行起来,有太多的荒诞。中国的文化不能适...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在线电子书 pdf 下载 txt下载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