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1922年梁启超先生淡出政治舞台,致力于学术著述和文化教育事业后,在东南大学讲授“中国政治思想史”的讲义。书中分析了儒、道、墨、法四大政治思想流派的哲学观点与政治主张,论述了统一、寝兵、教育、生计、乡治、民权等颇具时代意义的话题。反映了梁启超在经历了对现代西方文明的怀疑后,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努力。本书是一部先秦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名作,至今依然是了解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必读书。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从大力推崇墨家,极力推崇西学,反儒倒孔,到这本书推崇儒家,虽然知道是在不同时事背景下为了不同政治目的所作,还是忍不住想要对比梁启超先生不同时期的思想。当然,对这种变化的理解固然重要,具体理解他的书也很重要。反对下面某人书评,袁刚先生的评介绍了梁先生的时代背景写作背景,对全书轮廓进行了很明确的梳理,并且在最末提出了自己的质疑。特别是最后的叹息“最终只是感伤主义的怀旧”甚为到位。没有时间通读全书的朋友可以直接读这篇评论。 此外,全书的某些观点与萧公权先生的《中国政治思想史》等书还是有较大不同,其中道理,还是需要自己把握了。
评分充满激情,论述儒家人文理想最为感人。其他各家的思想也写得带有深情,条理清楚。非常好。
评分读得五味杂陈,尽管沉醉于任公对思想史中最重要也最难把握的先秦诸子学的考究功夫与犀利眼光,却又不得不承认整个著作都只是他“易世易天下”的特定知识生产。一面挖掘到四大潮流中的德谟克拉西之元素,一面又在弱化皇权政治的专制统治效果;一面看到乡治问题之要义所在,一面又把军力积弊归宗于墨教非攻主义;一面从“自由意志”、“权利”等西学视角探四流学说之所以然,一面又多主义与概念的粗率相配。个中得失,也是能看出政治学“现代化”之坎坷,总的来说还是当看作是仍以经学思维于国学与泰西新学的张力中投射儒家本位的新民政治论。可惜再无后论部分,观任公学术史的转变,足可见中国古学之浩瀚艰奥,的确又是古汉语特质的魔力。
评分“彼含有机械性的国家主义、社会主义所以大流行于现代,固其所也。吾侪断不肯承认机械的社会组织为善美,然今后社会日趋扩大日趋复杂,又为不可逃避之事实。如何而能使此日扩日复之社会不变为机械的,使个性中心之‘仁的社会’能与时骈进而时时实现,此又吾侪对于本国乃至全社会之一大责任也。”(P230)
评分梁先生的这本书,看完全书后才发现是在不同阶段的文章的合集,所以某些观点在前后文中可能不一致,有变化。 对于儒、道、墨、法四家,梁先生最反对的应该就是道家老子学说,而对墨、法两家的部分观点赞同。对于儒家,可能是从小耳濡目染,赞同点最多,而反对点最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