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阿瑟•史密斯(Arthur H. Smith,1845-1932),27岁来华,先后居住于天津、山东等地,同时兼任《字林西报》通讯员。在华生活五十四年,对中国人,尤其是下层人民,非常熟悉。著有多种关于中国的书籍,其中最著名的是《中国人的德行》。
译者简介:朱建国,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清华大学21世纪研究院记者,关注方向为企业文化建设。现从事企业人力资源工作。
本书是作者在《字林西报》发表的一组介绍中国人生活、风俗和性格的合集。本书开创了研究中国国民性的先河,将那个时代的中国观作了鞭辟入里的剖析,是这方面第一本带有社会学性质的著述,对后世学人影响颇深,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及社会地位。
本书以西方文明的视角,观察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尤其是底层人民的生活,从中发现、总结出中国人的性格,以及中国文化的特质。内容具体、细致、生动,分析透彻,一针见血。
“中国的宴会常常令人觉得恐怖,因为宴会一开始,主人就会热情地为你夹菜,把你的碗装得满满的。至于你是否喜欢吃,能不能吃得了,他们才不关心呢,他们只当你喜欢。即便你一点儿也不想吃,主人也不会觉得是自己照顾不周,反而会认为是你不对。”——第一次映入眼帘的小片段 无...
评分面子。一个仆人因为粗心或故意,没能完成主人交代的任务,即将被主人解雇。他得知主人的想法之后,竟然一再犯同样的错误,只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 这段大概应了俗语“破罐子破摔”,深究起来确实有面子的成分在,当事人通过破罐子破摔表现出一种满不在乎的态度,以及一种事...
评分“中国的宴会常常令人觉得恐怖,因为宴会一开始,主人就会热情地为你夹菜,把你的碗装得满满的。至于你是否喜欢吃,能不能吃得了,他们才不关心呢,他们只当你喜欢。即便你一点儿也不想吃,主人也不会觉得是自己照顾不周,反而会认为是你不对。”——第一次映入眼帘的小片段 无...
评分外篇第1篇谈同导就讲到了,南北方的互相歧视问题。特别谈到了丑陋的山西人,追求财富。他认为应该通过整体的改革,增加省份之间的统一性和内在凝聚性。 第2篇裙带关系,又说我们有先天的凝聚力,这就是大一统。如果要实现曾国藩说的觉醒过来的话,就一定要消除裙带关系的消极力...
评分面子。一个仆人因为粗心或故意,没能完成主人交代的任务,即将被主人解雇。他得知主人的想法之后,竟然一再犯同样的错误,只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 这段大概应了俗语“破罐子破摔”,深究起来确实有面子的成分在,当事人通过破罐子破摔表现出一种满不在乎的态度,以及一种事...
看书名觉得这肯定是一个西方人带着偏见的写作,我倒要看看你能偏见到什么程度,然后读完... 一百多年前的西方人对中国的了解程度之深让我惊叹,愿意花这么长时间,如此深入的了解一个国家和文化这件事情本身已经让我敬佩。
评分如果去除作者白人至上的种族主义优越感,时代局限性带来的客观认识不足,以及显然而然由于作者主观意识带来的错误判断,不得不承认他说的很多话是对的,而且直到今天还是对的,特别是那些由于观察角度不同带来的差异更是值得我们深思#最好的反驳不是谩骂而是思考
评分#一针见血
评分“肉体不需要灵魂,灵魂不需要精神,精神不需要生机,宇宙不需要有起源,世界不需要上帝。”含蓄但又重名利,节俭但又好面子,性格温和但又争强好胜,团结但又讲究裙带,守旧但又不注重基础,处处守礼但又轻蔑外族,孝心足但又缺乏同情心....在中国待了40多年的美国传教士眼中,19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国人就是这些矛盾性格的综合体。现在看来,有些国民性至今仍存在,但有些应该是当时特定时代造成的,也有些是不分国别的人性,不能一概而论。不过,通过书中一些事例以及作者所见所闻,也算是对晚清时期国民生活多了份了解。(《京报》感觉就是那时的头条新闻来源啊,连奏折的内容都能刊登。)
评分以西方的视野看中国的习俗文化,初看有些不习惯,无视掉西方优越感还是有不少值得思考的,好在有些已经改变了,有一些是百年来仍未改变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