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作者簡介
第1章 究竟什麼是批判性思維 // 1
1.1 信念和斷言 // 5
1.1.1 客觀斷言和主觀斷言 // 5
1.1.2 事實與觀點 // 7
1.1.3 道德主觀主義 // 7
1.2 論題 // 9
1.3 論證 // 10
1.4 認知偏差 // 13
1.5 “真”和“知識” // 20
1.6 批判性思維所能做的和不能做的 // 22
第2章 兩類推理 // 25
2.1 論證:基本特徵 // 25
2.1.1 “結論”作為“前提” // 26
2.1.2 未錶達的前提和結論 // 27
2.2 兩種論證 // 28
2.2.1 演繹論證 // 28
2.2.2 非演繹論證 // 29
2.2.3 排除閤理懷疑 // 31
2.3 演繹、非演繹和未錶達前提 // 31
2.4 “衡平推理”和最佳解釋推理 // 34
2.5 哪些錶達不是前提、結論或論證 // 35
2.5.1 圖像 // 35
2.5.2 “如果……那麼……”所連接的句子 // 36
2.5.3 對事實的羅列 // 36
2.5.4 A因為B // 37
2.6 道德、情感和邏輯 // 37
2.7 理解論證的技術 // 39
2.7.1 澄清論證的結構 // 39
2.7.2 透過各種裝飾性的錶達來識彆論證 // 42
2.8 評估論證 // 43
第3章 清晰的思維、批判性思維與清晰的寫作 // 45
3.1 模糊 // 47
3.2 歧義 // 50
3.2.1 語義歧義 // 51
3.2.2 組閤歧義 // 51
3.2.3 語形歧義 // 53
3.3 抽象 // 56
3.4 定義術語 // 57
3.4.1 定義的目的 // 58
3.4.2 定義的種類 // 59
3.4.3 定義的注意事項 // 60
3.5 論文寫作 // 61
3.5.1 練習寫作 // 63
3.5.2 論文寫作的誤區 // 64
3.5.3 有說服力的寫作 // 65
3.5.4 多元化社會中的寫作 // 65
第4章 可信性 // 68
4.1 斷言及其來源 // 69
4.2 評估斷言的內容 // 71
4.2.1 斷言與我們的個人觀察相衝突嗎 // 71
4.2.2 斷言與我們的背景信息相衝突嗎 // 75
4.3 評估信息來源的可信性 // 78
4.3.1 利益相關方 // 78
4.3.2 體貌及其他特徵 // 79
4.3.3 專業性 // 81
4.4 可信性與新聞媒體 // 84
4.4.1 媒體所有權的閤並 // 85
4.4.2 政府對信息的操縱 // 85
4.4.3 媒體的偏見 // 86
4.4.4 電颱訪談節目 // 88
4.4.5 電視辯論節目 // 88
4.4.6 互聯網 // 89
4.5 廣告 // 93
第5章 通過修辭進行說服:常見的修辭技巧 // 99
5.1 修辭技巧I // 100
5.1.1 委婉語和粗直語 // 100
5.1.2 閃爍其詞 // 102
5.1.3 貶抑 // 104
5.2 修辭技巧II // 106
5.2.1 刻闆印象 // 107
5.2.2 暗示 // 107
5.2.3 加載問題 // 109
5.3 修辭技巧III // 109
5.3.1 嘲笑/諷刺 // 109
5.3.2 誇張 // 110
5.4 修辭技巧IV // 111
5.4.1 修辭性定義和修辭性解釋 // 111
5.4.2 修辭類比和令人誤解的比較 // 113
5.5 替代證明和重復 // 118
5.5.1 替代證明 // 118
5.5.2 重復 // 119
5.6 通過視覺形象進行說服 // 119
第6章 更多修辭技巧:心理及相關謬誤 // 124
6.1 訴諸情感的謬誤 // 125
6.1.1 源自憤怒的“論證” // 125
6.1.2 威嚇手段 // 127
6.1.3 其他基於情感的謬誤 // 129
6.2 訴諸其他心理因素的謬誤 // 134
6.2.1 轉移注意力/煙幕彈 // 135
6.2.2 眾所周知 // 137
6.2.3 閤理化 // 140
6.3 以錯製錯 // 141
第7章 更多謬誤 // 144
7.1 訴諸人身的謬誤 // 144
7.1.1 人身攻擊型訴諸人身 // 145
7.1.2 自相矛盾型訴諸人身 // 146
7.1.3 因人廢言型訴諸人身 // 147
7.1.4 毒化井水 // 148
7.1.5 因人納言謬誤 // 148
7.2 生成謬誤 // 149
7.3 稻草人謬誤 // 150
7.4 虛假的兩難境地 // 151
7.4.1 完美主義謬誤 // 154
7.4.2 劃界謬誤 // 155
7.5 滑坡論證 // 156
7.6 錯置舉證責任 // 158
7.7 乞題 // 162
第8章 演繹論證I:範疇邏輯 // 166
8.1 直言判斷 // 167
8.1.1 文恩圖 // 168
8.1.2 轉換成標準形式 // 170
8.1.3 對當方陣 // 174
8.2 三種關於直言判斷的運算 // 176
8.2.1 換位 // 176
8.2.2 換質 // 177
8.2.3 換質位 // 178
8.3 直言三段論 // 180
8.3.1 用文恩圖檢驗三段論的有效性 // 183
8.3.2 含有未錶達前提的直言三段論 // 186
8.3.3 實際生活中的三段論 // 187
8.3.4 用規則檢驗三段論的有效性 // 189
第9章 演繹論證II:真值函數邏輯 // 193
9.1 真值錶和真值函數符號 // 194
9.1.1 判斷變元 // 194
9.1.2 真值錶 // 194
9.2 用符號錶達復閤判斷 // 201
9.2.1 “如果”與“僅當” // 201
9.2.2 必要條件和充分條件 // 204
9.2.3 “除非” // 205
9.2.4 “或者……或者……” // 205
9.3 真值函數論證模式(簡略版) // 206
9.3.1 三種常見的有效論證模式 // 206
9.3.2 三種謬誤:無效的論證形式 // 210
9.4 真值函數論證 // 212
9.4.1 真值錶法 // 213
9.4.2 簡化真值錶法 // 217
9.5 演繹 // 219
9.5.1 第一組規則:有效論證的基本模式 // 220
9.5.2 第二組規則:真值函數的等值式 // 225
9.5.3 條件證明 // 230
第10章 關於非演繹推理的批判性思維 // 236
10.1 從一般到特殊的推理(統計三段論) // 238
10.2 從特殊到一般的論證(基於樣本的歸納概括) // 239
日常生活中基於樣本的歸納概括 // 242
10.3 從特殊到特殊的推理:基於類比的非演繹論證 // 245
10.3.1 基於類比的非演繹論證的運作方式 // 245
10.3.2 類比的其他用途 // 249
10.4 從一般到一般的推理 // 251
10.5 誤差幅度和置信水平的日常提示詞 // 253
10.6 非演繹推理中的謬誤及相關問題 // 255
10.6.1 倉促概括 // 255
10.6.2 傳聞證據 // 256
10.6.3 以偏概全 // 256
10.6.4 自薦樣本的謬誤 // 257
10.6.5 有傾嚮性的問題 // 258
10.6.6 弱類比 // 259
10.6.7 模糊的概述 // 261
第11章 因果解釋 // 264
11.1 兩種解釋 // 265
11.1.1 物理因果解釋 // 265
11.1.2 行為因果解釋 // 266
11.2 充分解釋:一個相對的概念 // 267
11.2.1 至關重要的可檢驗性 // 268
11.2.2 無法檢驗的解釋 // 268
11.2.3 循環解釋 // 270
11.2.4 不必要的復雜性 // 270
11.3 形成假說 // 271
11.3.1 求異法 // 272
11.3.2 求同法 // 273
11.3.3 因果機製和背景知識 // 274
11.3.4 最佳診斷方法 // 276
11.4 普遍的因果陳述 // 278
11.5 驗證因果假說 // 279
11.5.1 對照的因果實驗 // 279
11.5.2 避免在人群中檢驗因果假說的替代方法 // 282
11.5.3 非實驗的因果研究 // 282
11.5.4 非實驗的果因研究 // 283
11.5.5 在動物身上進行實驗 // 283
11.6 因果推理中的錯誤 // 283
11.6.1 體檢中的混淆因果 // 285
11.6.2 忽視統計迴歸 // 286
11.6.3 缺乏否證,所以得證 // 287
11.6.4 訴諸傳聞 // 287
11.6.5 混淆解釋和辯解 // 288
11.7 法律上的因果聯係 // 288
第12章 道德、法律與美學推理 // 292
12.1 價值判斷 // 293
12.1.1 道德與非道德 // 294
12.1.2 道德推理的兩個原則 // 295
12.1.3 道德原則 // 297
12.1.4 形成特定的道德價值判斷 // 298
12.2 道德推理中的主要視角 // 299
12.2.1 後果論 // 300
12.2.2 義務論/道義論 // 302
12.2.3 道德相對主義 // 304
12.2.4 宗教相對主義 // 305
12.2.5 宗教絕對主義 // 306
12.2.6 德性倫理 // 306
12.3 道德慎思 // 307
12.4 法律推理 // 309
法律的證成:四個視角 // 310
12.5 美學推理 // 312
12.5.1 八個美學原則 // 312
12.5.2 用美學原則來判斷美學價值 // 314
12.5.3 評價美學評論:相關性與真實性 // 315
12.5.4 為什麼進行美學推理 // 317
術語錶 // 321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