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政治制度的源流与得失

明代政治制度的源流与得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中国长安出版社
作者:朱永嘉
出品人:
页数:500
译者:
出版时间:2015-4-10
价格:55.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10707797
丛书系列:朱永嘉作品系列
图书标签:
  • 历史
  • 明史
  • 朱永嘉
  • 明史研究
  • 政治制度
  • 中国历史
  • 政治制度源流
  • 中国
  • 明代政治
  • 制度源流
  • 历史得失
  • 中央集权
  • 官僚体系
  • 政治制度史
  • 明代史
  • 制度演变
  • 皇权制度
  • 政治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朱元璋为后继子孙设计了一套怎样的国家制度?为什么东宫制度不能定向培育出合格的皇帝?明代“兵将不相习”导致什么后果?分封制为什么行不通? 朱元璋铁腕治官是出于什么考虑?

本书既是一本旁征博引的明代政治制度史,又是一部出色的政治史论,有明一代的历史过程中,有得亦有失,得在何 处,失在哪里,正是本书着重讨论的问题。

书名之所以取为《明代政治制度的源流与得失》,因为讲稿是以政治制度为中心,流是讲传统上的因缘关系,源是讲当时实际生活的矛盾和斗争,朱元璋的制度设计是在这两个基础上形成的。

当前讲明史书籍不少,但多是以皇权为中心,讲权力斗争故事,很少像本书一样纵横贯通,以制度史为截取面,讲一个个制度的流变以及实际的政治运作情况。作者还特别探讨了制度设计的合理性问题,对认识当前的政治制度改革很有启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国已六十多年了,已积叠了不少正面和负面的经验与教训,无论前三十年还是后三十年,均是如此。了解一下明代初年朱元璋建制立法的过程,及其在有明一代发展的实际影响,对我们今后完善法制会大有裨益。

作者朱永嘉先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已是明史研究专家,曾得吴晗先生赞赏,后又经政治历练,老年著史,别有一种通达与穿透力。

对于任何关心政治制度及其运作方式的人来说,《明代政治制度的源流与得失》都是一本必读书,实际上,它的内容远不止于明史,而是一部制度通史。

作者简介

朱永嘉(1931— ),历史学者,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明史研究专家。早年师从谭其骧、周予同、陈守实等文史名家,曾任教于复旦大学历史系。著有《晚年毛泽东重读古文内幕》《论曹操》《刘邦与项羽》《商鞅变法与王莽改制》《读史求是》等。“文革”时担任上海市写作组总负责人,曾为王 洪文讲解《后汉书》中的《刘盆子传》。

评《海瑞罢官》如果没有朱永嘉的出力,姚(文元)再有水平,也不可能写出来。

——朱维铮(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他是史学家,又为海瑞罢官、巴黎公社“历史问题” 入狱,倘有兜头反思,一定打通古今、大彻大悟。他到我seminar给研究生讲秦汉制度,携一蓝布包袱入,坐定后一层一层揭开,最里一层才是讲义,学生问“文革”起源,他要从殷周讲起。一研究生事后惊叹:“这是活在当下的古人,有古人之风!”

——朱学勤

目录信息

目 录
序 言 01
第一讲 明代的立国建制
一、朱元璋的立国建制 002
二、关于废除宰相制度的问题 006
三、后宫制度之一 ——后妃的管束 011
四、宦官的组织机构与管理制度 015
五、以内制外——丞相制度如何演化为内阁与司礼的对柄机要 024
第二讲 东宫制度
一、围绕接班人问题的东宫制度 034
二、教辅功能的理想与实际(关于东宫制度的历史考察) 038
三、东宫机构的演化及其班子成员组成的变化 062
四、东宫制度的实际效果与太子们的遭际——以唐代为例 069
五、交接班过程中东宫官员与朝廷大臣的悲哀和苦衷 071
六、明初东宫与诸王制度设置的构想和靖难之役 076
七、明成祖时东宫与诸王的矛盾斗争 085
八、明中叶权力交接的两种状况 087
九、有关东宫制度的结束语 091
第三讲 军兵制度
一、承平之时军队的功能 096
二、中国历代关于战争问题和军兵制度的基本理论及其相关资料 100
三、关于京卫与天子亲军的设置 107
四、关于明代的卫所制度及唐的府兵制度 117
五、卫所制的前身——唐代的府兵与卫所兵制的比较 120
六、明代的军屯与军队的给养 124
七、关于军民分籍管理和清理军籍的问题 125
八、明代卫所制度的衰亡 126
九、卫所以外的其他兵种 127
十、明代的军事管理机构及其相互关系 130
十一、从读柳宗元的《封建论》说起 135
十二、柳宗元其人其文,他写《封建论》对当时及今后的历史影响 139
十三、苏东坡的《论封建》与朱元璋的一个失误 144
十四、明以后军兵制度的演化 148
十五、民国初年的军阀割据 151
十六、民国初年关于军阀问题的认知过程与国民党以党治军的实践 153
第四讲 地方行政制度
一、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158
二、分封制与郡县制 160
三、反反复复的分封制下的王国制度 167
四、明代分封宗藩之制度设计 173
五、汉、唐地方行政机构二次由二级制转向三级制的缘由 184
六、宋元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化 196
七、明代地方行政机构——由行省到三司到三堂 202
八、明代省与府县之间道的设置 211
九、明代府州县一级官员的组织结构与施政方式 216
十、结束语 236
第五讲 司法制度
一、立法、变法与依法治国 240
二、明代刑法制度的立法——《大明律》《大明令》《大诰》和条例及榜文 251
三、三法司(刑部、都察院、大理寺)——明代司法机构审案的程序 255
四、锦衣卫与东厂、西厂、内行厂——明代的特种刑讯(即承办诏狱的机构) 258
五、明代地方司法诉讼制度 272
六、朱元璋的布衣情结 277
七、空印案 282
八、郭桓案 283
九、《大诰》四篇 287
十、胡惟庸案 316
十一、蓝玉案 320
十二、重刑大狱之后 322
第六讲 《皇明祖训》与朱元璋后继子孙的作为
一、明初建国时的历史特征 330
二、明朝中后期的那十二个皇帝 331
三、朱元璋为子孙设计的国家机构 336
四、《皇明祖训》的要点 338
五、废丞相后的内阁制度——变相的丞相制度 349
六、朱元璋身后宦官预政的问题 351
七、只知嬉戏玩乐的正德皇帝 355
八、选师容易选伴难 359
九、由迷信道士追求长生而荒于政事的嘉靖皇帝 365
十、嘉靖的斋醮与阁臣之间勾心斗角 369
十一、明宪宗对万贵妃“恣宠专幸”的问题 374
十二、关于周期律问题的题外话 377
十三、明代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危机及其调整 382
十四、从宪宗到孝宗的短期政治调整 387
十五、武宗在位前后的变局 391
十六、隆庆这六年再一次短暂的轮回 394
十七、朱元璋的明祖训有效吗 400
后 记 406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如上一篇所属,景泰时期就好像是一座火山在两次喷发中间的间歇期,看似恢复了“土木之变”之前的平静,实则是在酝酿八年之后的“夺门之变”。景泰三年五月,朱祁钰易储、废后,其权利之心膨胀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皇权的正统看似已牢牢的掌握在了自己手中。然人算不如...  

评分

在上一篇中着重讲到了“立嫡立长”的皇位继承制。如果将皇位交接进程视为一个程序,那么这样的程序则存在多种bug,更准确地说是存在很多异常情况没有捕获,即没有将诸多意外因素考虑在内。本篇讨论异常情况之一——皇帝无子嗣,更准确地说是由无子嗣所引发的继任者人际关系危机...  

评分

在前几篇中,提到了朱元璋在开国的顶层设计中思考如何抑制宰辅专权、皇后专权等,可以看到明太祖顶层设计的一切出发点是维护朱氏皇权,一切措施都围绕如何抑制与皇权有直接关系的各方权利。本篇则聚焦在皇权与宦权这对关系上。从结果来看,相较于宰辅和后宫,对于宦权...  

评分

如上一篇所属,景泰时期就好像是一座火山在两次喷发中间的间歇期,看似恢复了“土木之变”之前的平静,实则是在酝酿八年之后的“夺门之变”。景泰三年五月,朱祁钰易储、废后,其权利之心膨胀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皇权的正统看似已牢牢的掌握在了自己手中。然人算不如...  

评分

这本书已经买到手了,刚开始是亚马逊有,亚马逊按原价卖。。过了几天,当当网已经打五折抢购了!坑爹! 这书是写《明朝那些事儿》背后的故事,但比那些事儿更实一些,我不太喜欢太能扯的书,看过去就没啥意义了。 这书读起来也不枯燥,还是蛮有趣加史料性强,放箱子底存着都不...  

用户评价

评分

错漏百出,真犹豫要不要读下去

评分

还不错,简写版《中国政治制度史》,讲东宫制度和中央制度的两章较好。

评分

这本书不是一本单纯的学术书。看完之后的一点感触,用书里后记的一句话说就是:对今天的社会而言,总还有一点似曾相识的感觉。政治的东西,结合到现实中去才会显得生动真实。朱先生半生浮沉,也许这也是他感触独到而又精准的原因吧。至于其人其事,不做评论。

评分

由于老先生身份的特殊性,此书多突出权力斗争之残酷,又夹带许多对近现代史事的点评,至于得当与否,见仁见智。对朱元璋颇多同情,谓其布衣情结最为难得,又常哀叹皇二代官二代之败家,结合建国以来时事,其意指不言而喻。

评分

看出来是讲稿汇编而且是给企业老总们扫盲开蒙的讲稿汇编了。重复叠出的部分很多,史实bug也不少,同时兼有以论带史大而化之的毛病,不少问题说的要么太浅泛要么太主观。当然当扫盲册子看看还是可以的。印象更深的倒是作者对制度不能迷信人才还是基础、道德风尚还是很重要、制度要不断调试不能指望一劳永逸、书本知识再多也不能代替现实实践这四个观点的反复强调,虽然到底怎么弄也谈不出更具体的了(所以还是不能读史只观其大略也确实不能光看中国史。。)这些倒是真能看出作者阅历和见识的地方,然而怕的是现在的新新人类们已经听不进去了~ 老强调要对天朝有信心中华民族不会完也挺唏嘘的——断断续续的也算看了一些那几代人的文字,不管出身才能性格遭际如何,甚至不管曾经的立场,他们总还是有份共同的底线或者说珍视在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