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后继子孙设计了一套怎样的国家制度?为什么东宫制度不能定向培育出合格的皇帝?明代“兵将不相习”导致什么后果?分封制为什么行不通? 朱元璋铁腕治官是出于什么考虑?
本书既是一本旁征博引的明代政治制度史,又是一部出色的政治史论,有明一代的历史过程中,有得亦有失,得在何 处,失在哪里,正是本书着重讨论的问题。
书名之所以取为《明代政治制度的源流与得失》,因为讲稿是以政治制度为中心,流是讲传统上的因缘关系,源是讲当时实际生活的矛盾和斗争,朱元璋的制度设计是在这两个基础上形成的。
当前讲明史书籍不少,但多是以皇权为中心,讲权力斗争故事,很少像本书一样纵横贯通,以制度史为截取面,讲一个个制度的流变以及实际的政治运作情况。作者还特别探讨了制度设计的合理性问题,对认识当前的政治制度改革很有启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国已六十多年了,已积叠了不少正面和负面的经验与教训,无论前三十年还是后三十年,均是如此。了解一下明代初年朱元璋建制立法的过程,及其在有明一代发展的实际影响,对我们今后完善法制会大有裨益。
作者朱永嘉先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已是明史研究专家,曾得吴晗先生赞赏,后又经政治历练,老年著史,别有一种通达与穿透力。
对于任何关心政治制度及其运作方式的人来说,《明代政治制度的源流与得失》都是一本必读书,实际上,它的内容远不止于明史,而是一部制度通史。
朱永嘉(1931— ),历史学者,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明史研究专家。早年师从谭其骧、周予同、陈守实等文史名家,曾任教于复旦大学历史系。著有《晚年毛泽东重读古文内幕》《论曹操》《刘邦与项羽》《商鞅变法与王莽改制》《读史求是》等。“文革”时担任上海市写作组总负责人,曾为王 洪文讲解《后汉书》中的《刘盆子传》。
评《海瑞罢官》如果没有朱永嘉的出力,姚(文元)再有水平,也不可能写出来。
——朱维铮(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他是史学家,又为海瑞罢官、巴黎公社“历史问题” 入狱,倘有兜头反思,一定打通古今、大彻大悟。他到我seminar给研究生讲秦汉制度,携一蓝布包袱入,坐定后一层一层揭开,最里一层才是讲义,学生问“文革”起源,他要从殷周讲起。一研究生事后惊叹:“这是活在当下的古人,有古人之风!”
——朱学勤
如上一篇所属,景泰时期就好像是一座火山在两次喷发中间的间歇期,看似恢复了“土木之变”之前的平静,实则是在酝酿八年之后的“夺门之变”。景泰三年五月,朱祁钰易储、废后,其权利之心膨胀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皇权的正统看似已牢牢的掌握在了自己手中。然人算不如...
评分在上一篇中着重讲到了“立嫡立长”的皇位继承制。如果将皇位交接进程视为一个程序,那么这样的程序则存在多种bug,更准确地说是存在很多异常情况没有捕获,即没有将诸多意外因素考虑在内。本篇讨论异常情况之一——皇帝无子嗣,更准确地说是由无子嗣所引发的继任者人际关系危机...
评分在前几篇中,提到了朱元璋在开国的顶层设计中思考如何抑制宰辅专权、皇后专权等,可以看到明太祖顶层设计的一切出发点是维护朱氏皇权,一切措施都围绕如何抑制与皇权有直接关系的各方权利。本篇则聚焦在皇权与宦权这对关系上。从结果来看,相较于宰辅和后宫,对于宦权...
评分如上一篇所属,景泰时期就好像是一座火山在两次喷发中间的间歇期,看似恢复了“土木之变”之前的平静,实则是在酝酿八年之后的“夺门之变”。景泰三年五月,朱祁钰易储、废后,其权利之心膨胀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皇权的正统看似已牢牢的掌握在了自己手中。然人算不如...
评分这本书已经买到手了,刚开始是亚马逊有,亚马逊按原价卖。。过了几天,当当网已经打五折抢购了!坑爹! 这书是写《明朝那些事儿》背后的故事,但比那些事儿更实一些,我不太喜欢太能扯的书,看过去就没啥意义了。 这书读起来也不枯燥,还是蛮有趣加史料性强,放箱子底存着都不...
错漏百出,真犹豫要不要读下去
评分还不错,简写版《中国政治制度史》,讲东宫制度和中央制度的两章较好。
评分这本书不是一本单纯的学术书。看完之后的一点感触,用书里后记的一句话说就是:对今天的社会而言,总还有一点似曾相识的感觉。政治的东西,结合到现实中去才会显得生动真实。朱先生半生浮沉,也许这也是他感触独到而又精准的原因吧。至于其人其事,不做评论。
评分由于老先生身份的特殊性,此书多突出权力斗争之残酷,又夹带许多对近现代史事的点评,至于得当与否,见仁见智。对朱元璋颇多同情,谓其布衣情结最为难得,又常哀叹皇二代官二代之败家,结合建国以来时事,其意指不言而喻。
评分看出来是讲稿汇编而且是给企业老总们扫盲开蒙的讲稿汇编了。重复叠出的部分很多,史实bug也不少,同时兼有以论带史大而化之的毛病,不少问题说的要么太浅泛要么太主观。当然当扫盲册子看看还是可以的。印象更深的倒是作者对制度不能迷信人才还是基础、道德风尚还是很重要、制度要不断调试不能指望一劳永逸、书本知识再多也不能代替现实实践这四个观点的反复强调,虽然到底怎么弄也谈不出更具体的了(所以还是不能读史只观其大略也确实不能光看中国史。。)这些倒是真能看出作者阅历和见识的地方,然而怕的是现在的新新人类们已经听不进去了~ 老强调要对天朝有信心中华民族不会完也挺唏嘘的——断断续续的也算看了一些那几代人的文字,不管出身才能性格遭际如何,甚至不管曾经的立场,他们总还是有份共同的底线或者说珍视在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