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上下册)

中国通史(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生平简介:

傅乐成,1922年~1984年。字力更,号秀实,山东聊城人,台湾著名历史学家、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哈佛大学博士。傅乐成为傅斯年之侄,秉家学渊源,幼读私塾,1940年入西南联大,1956年赴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自1949年起执教于台湾大学,主持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博士班及秦汉史研究室工作,兼任台湾中兴大学文学院院长。傅乐成终身未娶,一生所寄,尽在史学一域。

-----------------------------------------------------------------------------------------------------------

聊城傅家:

山东聊城傅家,出过至少四位当代的中国史专家。

一、叔父傅斯年,近代学术史上一个著名的人物。他不仅是历史学家、教育家、五四运动的北大学生领袖、历史语言研究所创始人、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台湾大学校长,一生还富有传奇色彩。他是胡适的学生,胡适称他“人间一个最稀有的天才”。

二、傅乐焕先生为辽金元史学家。

三、傅乐淑女士是中西交通史的专家,曾在匹兹堡的杜肯大学任教多年。她的《中西交通史编年》,是这个领域的重要著作。

-----------------------------------------------------------------------------------------------------------

史学地位:

傅乐成治学严谨、平易近人,一生著述甚丰,皆为史学论著,尤其对秦汉、隋唐史的研究更有建树。较有影响的著作有《秦汉史论文集》、《隋唐五代史》等。他的史学论著有的被译成英、日、朝等国文字,是台湾、香港、日本、南朝鲜及东南亚国家高等学府学习中国史的必读之书。

台湾学界称傅乐成为继钱穆之后最有成就的历史学家,由此可见其学术地位。

出版者:中信出版社
作者:傅乐成
出品人:
页数:688
译者:
出版时间:2014-10
价格:78.0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08647074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历史 
  • 中国通史 
  • 中国历史 
  • 傅乐成 
  • 通史 
  • 中国 
  • 历史必读书 
  • 社科历史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各种版本的通史著作,为什么选择傅乐成版《中国通史》(上下册)?】

一、台湾史学界与大陆史学界

1949年之后,史学界因政治而分化为大陆和台湾两部分。大陆连年的政治运动让史学研究停止乃至倒退。相比较而言,台湾史学界则少了许多政治的干扰而显得平静,从而取得斐然成就。台湾学界称傅乐成为继钱穆之后最有成就的历史学家,由此可见其学术地位。

二、各种通史版本进行对比

史学界认为,20世纪写作的中国通史主要有钱穆的《国史大纲》、吕思勉的《中国通史》和范文澜的长部头《中国通史简编》,张荫麟未全部完成的《中国史纲》。但这几部通史,对于一般的史学爱好者都不够通俗晓畅,读起来有些难度。

然而傅乐成的《中国通史》(上下册)无论内容、质量和篇幅,都有突出的价值和地位,在台湾史学界影响颇大。该部史著文笔俱佳,学、才、识足备。书成之后,在学术圈里影响巨大,既是史学爱好者的案头书,也是大学的常用教材,甚至史学研究者也能从中得到教益。

三、《中国通史》(上下册)获得学界、著名史学家们一致好评、赞誉如潮

历史学家黄仁宇求助本书——在研究中国历史遇到诸如“辽金关系之改变”、“金国侵宋的原因”等问题搞不清时,就去读傅乐成的《中国通史》。

史学家许倬云为本书写序——盛赞《中国通史》堪比钱穆《国史大纲》。

日本史学界评价傅乐成——“为一不可忽视的史学家。”

四、傅乐成史学研究的特色

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教条主义。

2.对已出成果,能在听取读者反应与新近认识基础上,严格自审反思,认真进行修改。

3.十分重视历史资料的搜集查证,强调历史的研究著述要做到“无一语无来历,无一事无根据”。

4.实行学术民主,百家争鸣。在学术同仁之间,既十分尊重他人,又能据理争辩,唯真理是从。

--------------------------------------------------------------------------------------------------------------

【内容简介】

傅乐成撰写的《中国通史》一书,在台湾史学界影响颇大,日本史学界评价他“为一不可忽视的史学家”。著名史学家许倬云先生写序推荐:“在中国通史之中,公认最好的一部作品。相对于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傅著并没有特殊的史观,却十分重视经过考订的历史现象。钱先生的大著,吸纳了顾炎武、顾祖禹、顾栋高、赵翼和钱大昕等人的著作,因此《国史大纲》中,埋藏了上百个可以作为博士论文的题目。傅先生的《中国通史》,则是综合已经成定论的许多研究发现,做个总结。两者各有长处,而两者也正可以在几十年教条主义的框架下,提供另外一些读史的角度,对读者绝对是有益处的。”

《中国通史》(上下册)上探旧石器时代,下至1912年清帝退位,凡六十余万言。文字浅近平易,不做繁征博引,叙说清晰,见解持正,数千年中国史事之此伏彼起,重要节点,前因后果,俱在目前。意在使读者对中国历史有一较为清晰而客观的概念。全书重心有四:政治社会的变迁;对外关系;各种制度的演进;学术思想的渊流。所据资料有三:历朝旧史;近代学人的研究成果;作者的读史心得。对所据资料的整理及叙述,力求忠实谨慎,缺乏实证的见解和过分主观的议论,均不予采用。

百幅插图,重点在战争地图,方便读者进行深入了解。

读者阅读傅乐成《中国通史》(上下册)有感:

首先是新颖,材料非常新,参考了许多新出土的文物,并将当代学者的新观点融汇其中,超越了其他通史的呆板与陈旧。

第二是持中,作者超越了“历史就是政治史”的传统认知,更多关注了文化史、思想史、经济史等,抛弃了用政治解释一切的偏执,本书没有太多的故事冲突,没有脸谱化的人物,更没有历史评判的伪激情,只有“理解之同情”。

第三是广博,本书观点密集,似乎漫不经心,却包含了史学中的重大课题,而作者往往能找到最谨慎的表达方式,将各方意见融汇其中,这种有穿透力的广博,值得细细品味。

-------------------------------------------------------------------------------------------------------------

【名家推荐】

相对于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傅著并没有特殊的史观,却十分重视经过考订的历史现象。钱先生的大著,吸纳了顾炎武、顾祖禹、顾栋高、赵翼和钱大昕等人的著作,因此《国史大纲》中,埋藏了上百个可以作为博士论文的题目。傅先生的《中国通史》,则是综合已经成定论的许多研究发现,做个总结。两者各有长处。

——许倬云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傅乐成的«中国通史»,以时间线为主干,以历朝历代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政治制度、经济情况、文化发展、开疆扩土等内容为枝叶,上至旧石器时代,下至清朝覆亡,纵贯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给我们展现了一幅中国历史的全景图画。 本书的优点,在于内容非常详实,历史上的重...  

评分

付先生的这本大作,真的称得上是普及本; 没有很学术性的学究气,适合一般喜欢历史但没有深入研究的读者; 作者一般大部分都是叙述性的语言,偶尔评论几句,至简至真,让人过目不忘。每段历史后都有针对这段历史的文化总结,是我最喜欢的部分。  

评分

不久前,读傅乐成《中国通史(上下册)》。这部通史的质量是相当不错的。但是,也不必抬得过高。   《通史》出版于1960年,确如许倬云所说,傅乐成已将当时的学术成果基本上吸收了,目前,即使在史实和研究结论上会有超越,但绝大多数结论仍然可信,且《通史》叙述条理、...  

评分

傅乐成这本书我现在看到东汉前的部分。吕著中国通史,我是在网上下载的一个700多k的txt,看了70%吧,包括它的制度史部分和三国前的部分,之后就放弃了,因为阅读体验很不好。两者一比较,我就立觉傅乐成的书比吕思勉的中国通史要好得多!比为什么这么说?下面就记下我的阅读体...  

评分

付先生的这本大作,真的称得上是普及本; 没有很学术性的学究气,适合一般喜欢历史但没有深入研究的读者; 作者一般大部分都是叙述性的语言,偶尔评论几句,至简至真,让人过目不忘。每段历史后都有针对这段历史的文化总结,是我最喜欢的部分。  

用户评价

评分

读的第一本中国通史。手头电子版这七卷是竖排的,看起来也很慢,暂时还没体会到读历史的乐趣。事件和人物繁多,浮光掠影了解一下。

评分

阅元明清部分

评分

浅近平易,叙说清晰,见解持正,不做繁征博引,以供读者以客观概念;缺乏实证的见解和过分主观的议论,虽新颖动人,也尽量割爱。

评分

质量是没的说,相当好。但也不必抬得过高:1、作为傅斯年之侄,傅乐成延续了古史辨、历史语言所一脉做法,因此本书章节编目、学术方法是近代化、反传统的,与大陆范文澜著根子上无本质区别,水平也不比范著高。台湾文史是现代学术,从未如有人认为的保留多少传统,很多还被各类现代观念统治,不值得崇拜。2、出版于1960年,确如许倬云所说,将当时的学术成果基本吸收,今天即使在史实和研究上有超越,但绝大多数仍然可信,且傅著叙述条理,总结精悍,便于入门。3、与大陆著作比,当然毫无阶级斗争之类,但傅著立场较为保守:凡廿五正史之正统朝代,无论汉蒙满皆为正统,地方叛乱与底层造反皆称匪、盗、贼;于宋末晚明,又持民族主义立场,鼓吹同化;于中央朝廷特别是汉族王朝开疆拓土大加表彰,厌恶军阀,却又不时哀叹汉族尚武精神的丧失。

评分

流畅、朴雅、扎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