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尔·贝娄(Saul Bellow,1915-2005),美国作家。生于加拿大魁北克省的拉辛,在蒙特利尔度过童年。1924年,举家迁至美国芝加哥。1933年,贝娄考入芝加哥大学。两年后,转入西北大学,于1937年毕业,并获得社会学和人类学学士学位。同年,赴威斯康星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之后长期在大学执教。
出版于1953年的《奥吉·马奇历险记》使贝娄一举成名,奠定了他的文学地位。其后,他陆续出版《雨王亨德森》(1959)、《赫索格》(1964)、《赛姆勒先生的行星》(1970)、《洪堡的礼物)(1975)、《系主任的十二月》(1982)等。这些作品袒露了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苦闷,从侧面反映了美国当代“丰裕社会”的精神危机。此外,贝娄还出版过诸多中短篇小说集、剧本,以及游记。
在其创作生涯中,贝娄集学者与作家于一身,他在创作上继承了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某些传统,并采用了现代主义的一些观念和手法,极富创造性地塑造一些充满矛盾和欲望的反英雄。他曾三次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一次普利策奖;1968年,法国政府授予他“文学艺术骑士勋章”;1976年,由于其作品“融合了对人的理解和对当代文化的精妙分析”,贝娄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诺奖得主索尔·贝娄经典代表作
1965年获美国国家图书奖
赫索格是一位博学多识的大学教授,他品格高尚,为人敏感善良,但是现实生活却处处跟他过不去,特别是妻子玛德琳和挚友瓦伦丁的私情让他的精神处于崩溃的边缘。从此他变得行为怪诞,不停地给人写信,但一封也未寄出。他无论走到哪里,都提着这只装满信件的旅行包。和妻子离婚后,赫索格在纽约和花店女主人雷梦娜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雷蒙娜非常渴望和赫索格建立一个宁静的家庭,可是赫索格对婚姻已经害怕了。一天,他忽然心血来潮,回到芝加哥,一是看望女儿,二是想杀死前妻和瓦伦丁。但在目睹了瓦伦丁细心照顾他女儿洗澡后,打消了杀人的念头,积郁许久的恨刹那间都消失了。
他回到乡间旧屋,开始认真地回顾几年来的经历。不久,雷蒙娜闻讯也赶到这里。他为雷蒙娜打扫房间,安排饭菜,甚至为她准备了一大束鲜花……
在贝娄的小说中,《赫索格》被公认为是他创作技巧运用得最成熟、最能体现他的创作特色的作品,在他整个创作历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也是他涉及社会问题最多的一部小说,内容丰富,寓意深刻,分析精妙,手法多样,真实地表现了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中的苦闷与迷惘,追寻和探索。
《赫索格》出版于1964年,1965年获美国国家图书奖,被英国读者选为二战后12部用英语创作的最佳小说之一。
————————————
赫索格的这些信件带给我们的千般喜悦,并不亚于整本书,它们是解开赫索格那无限智慧并进入他苦难生活的喧嚣深处的最好的钥匙。信件是他强烈思想的表露,为他的智慧提供了舞台。在这场独角戏中,他是不可能装疯卖傻的。……《赫索格》在我看来是贝娄小说中的上品。
——菲利普·罗斯
《赫索格》所具有的广度、深度、张力、语言才华、富有想象力的丰满度,是我们对注定会长久存世的小说唯一期待的东西。
——《新闻周刊》
无系之舟——这是05年索尔贝娄去世时,评论家黄集伟的一个评论。自己也觉得甚为贴切。“也只有在一个“无系”接一个“无系”的漂浮中,一生卑微的蜗行才就此完成。……继续自足于无系之飘,无系之泊,无系之荡,并勉为其难,依旧蜗行。” 几日里都焦灼在赫索格的悲痛里...
评分无系之舟——这是05年索尔贝娄去世时,评论家黄集伟的一个评论。自己也觉得甚为贴切。“也只有在一个“无系”接一个“无系”的漂浮中,一生卑微的蜗行才就此完成。……继续自足于无系之飘,无系之泊,无系之荡,并勉为其难,依旧蜗行。” 几日里都焦灼在赫索格的悲痛里...
评分断断续续地读着,断断续续地想着,断断续续地思考着。 《赫索格》就是一部断断续续的书,用意识流的方式写出了疯狂者的“呓语”。这让我想到了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那也是一部意识流小说的杰作。只不过,《喧哗与骚动》写的是美国南方的“堕落”,《赫索格》写的...
评分死亡死去——再活――又死――活 没有人,就没有死亡 你的灵魂要下跪么?也有好处。擦地板 对付傻瓜要用他的傻办法,免得他自以为聪明。对付傻瓜勿用他的傻办法,免得你也象他一样成为傻瓜。两者试着选择一个。 据沃尔特.温彻尔告知,巴赫在创作安魂曲时套着白手套。 我...
评分索尔-贝娄(1915-2005)是著名的美国作家,也是197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曾有人称:“20世纪的美国文学是由两位小说家支撑的——威廉-福克纳和索尔-贝娄。”也有人说:“索尔-贝娄主宰了战后20世纪美国文学。”对于这样高度的评价,多少是见仁见智,至少目前看来,许多20世纪...
对家庭关系,婚姻和自身的审视。两任太太两个情人,以赫索格为中心的辐射式人物关系。知识分子小说,但对学界不屑一顾。贝娄结过5次婚,太有激情了。
评分想很多的男人。随时随地写信这个想法,又有才华,对读者要求又高,有时精彩有时无聊有时搞笑有时悲哀。想来本书唯一真正的情节,似乎只有芝加哥那一段以及前后,三言两语就能讲完,竟写了这么厚一本。佩服贝娄。
评分初读时会担忧美国式幽默是否会消解文本的思想深度,此刻,这一问题仍然存在。索尔·贝娄,哲学家的气质、知识分子人类情感、精英意识、智力超人,反应快、悲天悯人与杞人忧天,这些都可以从文本中解读出来,我不想强调以上显而易见的东西。从文学批评角度,形式上大量现代手法与内容上可供多角度切入的《赫索格》无疑是写论文的绝佳文本,然而从个人对伟大小说的直觉来讲,我认为,《赫索格》的文体存在自行消解的问题,大量发出的信喋喋不休的现代性被始终未突破事实逻辑层面的常规叙事一再克制,也许是优势,但在我看来是消解。概言之,《赫索格》每句话都很有深度,但缺乏唯一的深度,维度的多元抵制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式创造性矛盾,就性爱小说来说太哲学了,就哲学小说而言又太情欲了。值得一读,但存在疏漏。这也许是知识分子(学者)小说的普遍问题
评分嗯,“要是我真的疯了,也没什么,我不在乎。摩西·赫索格心里想。”这个开头,就已经够吸引人继续读下去了。赫索格那一封封没有寄出的,写给各种认识的/不认识的人的信,以及大段的内心独白,就像是拿着手术刀,对着自己被婚姻折腾的快要崩溃的混乱的脑神经,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手术。赫索格决定停止写信,大概也就预示了要开始与自己和解吧,希望赫索格不要像贝恩一样“死于心碎”了。贝娄把赫索格这个人物形象真是塑造的太好了,菲利普·罗斯说赫索格是“美国文学中的利奥波德·布鲁姆”(乔伊斯《尤利西斯》),我想到的则是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里的昆丁·康普生,写作手法也有点相似!(啊,真是太喜欢了,贝娄真厉害,上次读到这么喜欢的小说,大概也就是《喧哗与骚动》了!
评分#2016023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