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奥威尔 1903—1950
英国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新闻记者、社会评论家。他一生颠沛流离,但始终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犀利的文笔记录着他所生活的时代,致力于维护人类自由和尊严,揭露、鞭笞专制和极权主义,并提出了超越时代的预言,因此他被尊称为“一代人的冷峻良知”。
1927年,奥威尔辞去在缅甸的职务,开始辗转于英国本岛和欧洲大陆。1933年,他以这段经历为题材写就了此书,叙述了在巴黎靠打零工度日,挣扎在社会底层,不久又回到伦敦,生活状况进一步恶化,沦为无业游民并颠沛流离的种种经历,展示了触目惊心又不失真实的奥威尔式的真相,对贫困与 社会作了冷静的感想和评论,并透着黑色的幽默。
本书隶属于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与译言古登堡计划联合出品的“奥威尔作品集”。
译言古登堡计划是一个长期的、多语种的、开放的协作翻译项目。我们旨在通过众多译者的协作,翻译和出版已进入公共领域的外文经典作品,让经典在中文世界重生。 官网:http://g.yeeyan.org/
但就文笔(稍微翻过下原著)、故事性和情节什么的而言,只能评个3.5星,但就整体概念而言,绝对5星! 奥威尔的确是一个特别的作家,想去革新,但内里有固守,当然总体还是对社会的同情(两部名著在实质上都充数了这样的观点)。 这本落魄记,有趣的地方就是给了你这样一个体验...
评分一本好书的评断标准是什么?在我,就是午夜失眠时,可以安抚我烦躁的心魔,让我一口气读完的东西。乔治·奥威尔的大名如雷灌耳,《动物庄园》和《一九八四》都是必读书目,然而语言的思想性好像必须和艰涩相连,名著读得磕绊,思想也是郁闷的,我这样对政治回避的人都害怕...
评分如果你试图去了解底层穷人的生活,如果你的目的不是摆出姿态迎接一场感动和悲悯,如果你不想被热泪盈眶的双眼模糊视线,那么奥威尔的这本《巴黎伦敦落魄记》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写下这篇感言的我,从未真正感受过饥饿,也未经历过彻底的贫穷。讽刺的是,只有我们这些衣食无忧...
评分相比鼎鼎大名的《一九八四》和《动物庄园》,乔治奥威尔的处女作《巴黎伦敦落魄记》(简称《落魄记》)显得有些笨拙而稚嫩。但对这部早期自传式作品的不屑却是没道理的,想是大家都早把奥威尔的作品定义为“充满政治讽喻和象征”,《落魄记》如此平铺直叙的流浪记录,多少有点...
评分I was trying to find 1984 by Orwell in the library, instead I found this little book. This is the first published work by George Orwell, and was a loosely autobiographic novel. It chronicles the time he spent in Paris as a Plongeur (an employee charged with...
看来作者是真的饿狠过的,还有那个“自由”的街头画家
评分奥威尔在亲身经历基础上对巴黎底层人员、伦敦流浪汉做了比较细致的观察,提出了一些可以和后来取向相结合而论的观点,比如餐厅侍应不会成为社会主义者,底层工作/工种的存在既有上层阶级对群众的恐惧、也有大众对过度劳动必需性的迷思,《1984》里说不反抗就不会有觉悟,不觉悟也不会有反抗。
评分看来作者是真的饿狠过的,还有那个“自由”的街头画家
评分听说是奥威尔的处女作?果然写得可看性不太好的样子,主要讲了在巴黎当洗碗工和在伦敦当流浪汉的经历,看完有种怎么说才好呢的感觉。。= =
评分彻底的贫穷是没有退路和抽身的余地的,它只会伤害身心,带来无聊、狭隘和阴暗;不要妄想从受苦受穷中学到什么。奥威尔毕竟受过教育,他能抽身出来。真的很难找到像他这样的人,在观察和描写贫困的底层生活时,既能自然融入又能超脱于外,既不圣母也不冷酷,找不出一丝悲情化或浪漫化的痕迹——总之就是合适,合适到你会自然而然地信任他、敬重他。我很好奇他怎样找到了如此合适的立足点,写出了这本描述底层穷人生活的典范之作:如此轻松朴素,如此真实有力。ps这个版本的翻译也不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