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洁著的《重庆棒棒(都市感知与乡土性)》以一个特殊的农民工群体——重庆“棒棒”(以从事人力搬运为主的农民工群体,因其手拿一根用于搬运的竹棒,重庆市民称其为“棒棒”。)为研究对象,以其所固有的乡土社会的特质——乡土性为研究主题,从都市感知的视角切入,考察这一群体都市适应的特点,探讨中国农民的乡土性在该群体都市适应中的体现,分析他们所延续的乡土性对其都市感知和都市适应过程的影响,揭示棒棒社会保持乡土性的本质特点,并由此来讨论都市化背景中底层社会的特质。
书中大量第一手的、生动的访谈资料,鲜明生动地呈现了“棒棒”工作和生活的现实场景,以及他们的喜怒哀乐和隐秘的内心世界。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普普通通的民族志,副标题完全没有感觉出来
评分有些材料还可以,但总体上感觉不有趣。。
评分尽管作者在结语中声称西方的都市乡村二元对立不完全适用于中国,但全书的考察视角还是基于重庆“棒棒”在都市感知与乡土性之间的踌躇与变异。田野调查的资料相当扎实,可惜如果按照构成社会学想象力(米尔斯语)的社会结构、历史、个人生活历程三要素来衡量,本书在社会结构和历史分析方面还相对欠缺。
评分作为博士论文还是很好的,但是作为书,一则全部摊平不够有趣,二则为保客观分析较浅。工具书当杂书看就比较难啃了,好在那个“棒棒是农民到农民工的转化过程中,所需转化力度和自我适应改变最小的行业”的论证还挺漂亮。
评分棒棒,重庆精神之一种,远非吾乡所说的那些黑棒老二和红棒老二,及天棒和棒客之流。旧时叫力夫,也就是下力的,所有的家当不过一根棒棒,几条毛绳。常混迹于码头、车站等处。今读《重庆棒棒》,作者田野调查时间之长,作为一个知识女性能和棒棒打成一片,乃至本书的结构,这些都是值得深许的。书中最为精彩的莫过于棒棒们自道,在都市和乡村之间的那种彷徨,他们融不进眼前的这座城市,回家灶台上却长满野草。这种亲切,也只有身在几千公里之外北方一座满是狗屎的城市方才能体会之深。至于书里的若干分析,浅,隔,还有些自说自话。至于书中把朝天门擅自改为两江门,把磁器口改为白崖口,怎么说都是不能原谅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