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电脑游戏的研究是文化研究中新兴的领域,《电脑游戏:文本、叙事与游戏》尝试用文本分析、受众理论等解读这一文化现象,并在运用这些传统的文学、电影分析方法的同时注意电脑游戏的特性,以及由此带来的对方法的修正。此书开头介绍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状况,并厘清、限定了一些关键的概念;第二章区分了电脑游戏的不同类型;其后三到八章主要分析了三四个有一定影响力的电脑游戏;第九、十章分析游戏者在游戏过程中形成的关系以及这一过程中对社会角色的模拟。第十一章讨论电脑游戏与电影的相互改编。第十二章讨论与电脑游戏相关的性别问题。第十三章总结全书。
戴安娜·卡尔为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Insititute of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London)儿童、青年与媒介研究中心(Center for the Study of Children, Youth and Media)研究员,大卫·白金汉为该学院教授,安德鲁·伯恩味该学院资深讲师。加雷思·肖特为新西兰怀卡托大学(University of Waikato)资深讲师。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入门读物,算是站远一步,增进理解。 配合案例讲了类型(rpg&a.avg)、叙事方式(角色建构&情节推动 对比小说动漫电影)、快感(心理&感官沉浸、卷入感、心流)、空间(线性&块茎;不同沉浸方式)、角色(受众&执行者;人称)、再创作(多模态;攻略&同人)、社交性(新手 主人 高手;乐趣目标)、能动性(个人意趣、玩家互助、粉丝创作)、电影改编(娱乐&再现;过场动画)、性别(文本;玩家行为;产业开发;营销发行) 合上书再看市场上的游戏创作,有种“这说的是同一个东西吗”的疏离感。 最后一章有总结。
评分只能说,在15年后才翻译过来,真的已经没什么价值了。主要是看那帮抱着德勒兹和瓜塔里的文学批评家们吭哧瘪肚地解释游戏有种莫名的诙谐。Secondary Orality的概念倒是真的美妙(虽然其后的论述简直不值一提),果然是学院派的张口闭口都是荷马。
评分有一些现有的理论梳理 不过总体来说还是散 这个领域并未被充分学科化 只能借重已有的文学的电影的文化研究的学术资源 有趣的是 或许是技术和媒介的存在性过于重要 政治的维度没有了 整本书都在试图解决理论的焦虑 但对这件事 似乎一点都不焦虑
评分入门读物,算是站远一步,增进理解。 配合案例讲了类型(rpg&a.avg)、叙事方式(角色建构&情节推动 对比小说动漫电影)、快感(心理&感官沉浸、卷入感、心流)、空间(线性&块茎;不同沉浸方式)、角色(受众&执行者;人称)、再创作(多模态;攻略&同人)、社交性(新手 主人 高手;乐趣目标)、能动性(个人意趣、玩家互助、粉丝创作)、电影改编(娱乐&再现;过场动画)、性别(文本;玩家行为;产业开发;营销发行) 合上书再看市场上的游戏创作,有种“这说的是同一个东西吗”的疏离感。 最后一章有总结。
评分鼓励一下给个四星,其实整体只有及格水平。前三章每一章都接近跑题,往往是从一个小细节走到某个理论,然后被理论带着跑。写《最终幻想》的几章有想法不错,然而用的理论太奇怪了(主笔是多喜欢韩礼德),基本没有解释力度。最后四章研究游戏外部问题,每一章都做成了本科生水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