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字的文化史 在线电子书 图书标签: 文化史 女性 黄兴涛 历史 社会学 语言·文化·语言学 文化 中国
发表于2025-04-10
“她”字的文化史 在线电子书 pdf 下载 txt下载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2025
一个字看一段史
评分很厉害。顺带:辨别《玉篇》之“她”与现行第三人称单数代词“她”,不妨用文字学术语“异代同形字”。
评分作者分不清生理、社会意义上的“性别”和语言学意义上的“性”,甚至有分不清语言和文字的嫌疑。谈现代性嘛,我也不懂,就是感觉不够爽。总体感觉就是语言学这个起点不行,现代性这个终点也不行,主要就是中程跑得好,考证清楚了“她”作汉文(不应该说是“语”,“语”里明明都是“他”音)女性第三人称代词的过程。但是其最强大竞争者“伊”的历史还付之阙如,同时新的第三人称代词系统中“牠”、“它”也不够深入。
评分本书为作者的代表作,短小精悍意义丰满,作者通过扒疏报刊文章内的文字,挖掘文字背后深层的文化内涵。任何一个概念的形成,都有一系列文化嬗变的痕迹,从“伊”、“牠”、“英雌”到“她”的蔑视女性的意义,民国的女权分子大多认为女字旁的中国古字大多是贬义的,而今人的认知是女字旁只是女性身份的标识,对于字体印象的变化,也映射出时代中女性地位的变革。本书附录一的文章,也是对近现代文化史研究反思的精湛之作。
评分推荐
黄兴涛,1965年生。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教授。主要研究清代和近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史。曾出版《文化史的视野:黄兴涛学术自选集》、《中国文化通史·民国卷》(合著)、《文化怪杰辜鸿铭》、《闲话辜鸿铬——一个文化怪人的心灵世界》、《康乾盛世历史报告》(合著)等。主要译著有《中国人的精神》、《中国人自画像》、《辜鸿铭文集》(主持、合译)等。曾主编《西方视野的中国形象》译丛、《文化名门世家丛书》、《新史学:多学科对话的图景》、《清史编年》(副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副主编)、《西学与清代文化》、《清末民国社会调查与现代社会科学兴起》等。发表论文一百余篇。
胡适认为:“学问是平等的。发明一个字的古义,与发现一颗恒星,都是一大功绩。”本书从社会文化史的视角,围绕“她”字诞生前后的争议,尽可能多地呈现有关“她”字的各种“故事”,揭示关于“她”字的来龙、不同设计方案的争论、最早的书写实践、文化意图及其在实践中出现的各种认同问题的具体生动的过程历史,努力将“叙事”与“考证”相结合;同时以插图的形式,呈现当年“她”字及相关文字早期被实践或论争时的原始样态,以及运用者的风貌,希望能带给读者以真切的历史现场感,呈现“人”、“场景”和“历史内涵”多元互动的研究路径,堪称近年来中国文化史研究的杰作。
早已习惯用“她”字的21世纪,又有多少人知道,“她”字的确定使用不过才90多年,起因由于英译汉,从汉语中无法找到对应“she”的汉字而拉开“她”字被发明的序幕 1822年,第一位来华新教传教士马礼逊,在《英华字典》中,指出在汉语中没有对应“she”的词汇,后谈到提及某妇女...
评分选题新颖别致,材料详尽,论述清晰,虽略显冗杂拖沓,但瑕不掩瑜。 一个“她”字,既属语言文字,又涉及社会意识、政治形态,其创立参与了白话文运动与新文艺运动,而确立过程中还要细化到考察具体的语音习惯、语体色彩和排版印刷,确可称为文化史。 前半部分讨论女性第三人称...
评分《“她”字的文化史》 以前还真没注意,一个简单的“她”字竟然后面蕴藏这这么多文化内容。就好象刚看完的《1944:松山战役笔记》一样。不过两相比较,还是后者更深更广一些。 不过单就一个字来说,能写出一本书的,可真不多,尤其是“她”这个才出现不到百年的字。和别...
评分选题新颖别致,材料详尽,论述清晰,虽略显冗杂拖沓,但瑕不掩瑜。 一个“她”字,既属语言文字,又涉及社会意识、政治形态,其创立参与了白话文运动与新文艺运动,而确立过程中还要细化到考察具体的语音习惯、语体色彩和排版印刷,确可称为文化史。 前半部分讨论女性第三人称...
评分早已习惯用“她”字的21世纪,又有多少人知道,“她”字的确定使用不过才90多年,起因由于英译汉,从汉语中无法找到对应“she”的汉字而拉开“她”字被发明的序幕 1822年,第一位来华新教传教士马礼逊,在《英华字典》中,指出在汉语中没有对应“she”的词汇,后谈到提及某妇女...
“她”字的文化史 在线电子书 pdf 下载 txt下载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