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兴涛,1965年生。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教授。主要研究清代和近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史。曾出版《文化史的视野:黄兴涛学术自选集》、《中国文化通史·民国卷》(合著)、《文化怪杰辜鸿铭》、《闲话辜鸿铬——一个文化怪人的心灵世界》、《康乾盛世历史报告》(合著)等。主要译著有《中国人的精神》、《中国人自画像》、《辜鸿铭文集》(主持、合译)等。曾主编《西方视野的中国形象》译丛、《文化名门世家丛书》、《新史学:多学科对话的图景》、《清史编年》(副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副主编)、《西学与清代文化》、《清末民国社会调查与现代社会科学兴起》等。发表论文一百余篇。
胡适认为:“学问是平等的。发明一个字的古义,与发现一颗恒星,都是一大功绩。”本书从社会文化史的视角,围绕“她”字诞生前后的争议,尽可能多地呈现有关“她”字的各种“故事”,揭示关于“她”字的来龙、不同设计方案的争论、最早的书写实践、文化意图及其在实践中出现的各种认同问题的具体生动的过程历史,努力将“叙事”与“考证”相结合;同时以插图的形式,呈现当年“她”字及相关文字早期被实践或论争时的原始样态,以及运用者的风貌,希望能带给读者以真切的历史现场感,呈现“人”、“场景”和“历史内涵”多元互动的研究路径,堪称近年来中国文化史研究的杰作。
黄兴涛《她字的文化史》一书,是为女性新名词“她”字书写的历史,本书介绍了“她”字的出现,关于女性新名词的争论,对“她”字的认同过程和理由。该书是陈寅恪先生“凡解释一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理念的成功实践。 中国近现代史是与中国近代化的过程密切相关的,关于翻译中...
评分早已习惯用“她”字的21世纪,又有多少人知道,“她”字的确定使用不过才90多年,起因由于英译汉,从汉语中无法找到对应“she”的汉字而拉开“她”字被发明的序幕 1822年,第一位来华新教传教士马礼逊,在《英华字典》中,指出在汉语中没有对应“she”的词汇,后谈到提及某妇女...
评分黄兴涛《她字的文化史》一书,是为女性新名词“她”字书写的历史,本书介绍了“她”字的出现,关于女性新名词的争论,对“她”字的认同过程和理由。该书是陈寅恪先生“凡解释一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理念的成功实践。 中国近现代史是与中国近代化的过程密切相关的,关于翻译中...
评分 评分早已习惯用“她”字的21世纪,又有多少人知道,“她”字的确定使用不过才90多年,起因由于英译汉,从汉语中无法找到对应“she”的汉字而拉开“她”字被发明的序幕 1822年,第一位来华新教传教士马礼逊,在《英华字典》中,指出在汉语中没有对应“she”的词汇,后谈到提及某妇女...
如果引入更多社会学的分析可能会更好看。
评分以小見大,角度很有意思。此為增訂版
评分一个晚上就能读完的小史,纠正了很多过去自己似是而非的印象,比如,我以为刘半农是最早用“她”字的,但其实是康白情和俞平伯;我以为鲁迅比较惯常地用“伊”,但其实在23年他转向了“她”。从更深的层面上讲,语言是社会的语言,而不是语言学家的语言。社会急剧变动的时期,语言也会急剧变迁,很多时候都不完全是一个学理的问题,还牵涉着人们的种种观念和追求。我感觉到这些年汉语的变迁非常迅速,应当也折射出我们的社会是具备某种活力的。
评分我导给写的序,夸作者材料丰富运用踏实,但是自己需要客观看待这本书,即它论述不足,内容不够丰富。 一百多页的书,行间距很大,每一页字数都很少。所以,内容深度也就不足,肯定可以想到。 但是对女性文字的研究,观点比较新,可以借鉴,但并不能止于此。
评分史料钩沉虽多,解释议论苦少。“传统‘性意识’和‘男女平等’观念之间的那种错综复杂的纠葛关系”(页140)就值得花三个章节的篇幅展开一下,想必能揭露当时男性启蒙知识分子(包括周氏兄弟)的性别意识盲区。大概只要看一本女性主义史,此书面目就会大不相同。不过此字可以用来断代,有如避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