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國軍官到華文翻譯家

從美國軍官到華文翻譯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

一九三九年生於美國加州長堤市,自長堤州立大學畢業後,進入美國海軍軍官訓練學校,於一九六二年至一九六五年派駐於臺北。回美後,就讀舊金山州立大學中國文學碩士班,之後取得印第安納大學中國文學博士學位。曾任舊金山州立大學中文系教授、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中文系訪談教授、科羅拉多大學教授、聖母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化系研究教授、愛荷華大學中文客座教授,以及聖母大學亞洲研究中心主任。獲香港公開大學榮譽文學博士、蕭紅文學獎、倫敦大學榮譽文學博士。

翻譯華文作品無數,其中有獲諾貝爾文學獎莫言的作品,以及曼氏亞洲文學獎姜戎、蘇童、畢飛宇的作品,亦曾翻譯多部重量級文學作品,如老舍《駱駝祥子》、蕭紅《呼蘭河傳》、端木蕻良《紅夜》、王禎和《玫瑰玫瑰我愛你》、李昂《殺夫》、黃春明《莎喲哪啦.再見》、陳若曦《尹縣長》、白先勇《孽子》、朱天文《荒人手記》、虹影《饑餓的女兒》、劉震雲《手機》、阿來《格薩爾王》等。

編者簡介

林麗君

台南善化人,淡江大學英文系,西洋語文研究所畢業,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比較文學博士,曾任美國聖母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及副教授(University of Notre Dame),著有學術論文多篇以及《政府暴行再現:文學與電影裡的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Representing Atrocity in Taiwan: The 2/28 Incident and White Terror in Fiction and Film),與桑梓蘭合編《紀錄台灣:新台灣紀錄片的拍攝手法與議題》(Documenting Taiwan on Film: Issues and Methods in New Documentaries),並翻譯台灣中國作家的短篇與長篇小說(鄭清文、李喬、李永平、李昂、朱天文、阿來、畢飛宇、劉震雲等),現從事華文小說英譯。

出版者:九歌
作者: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
出品人:
页数:272
译者:
出版时间:2015-12-1
价格:NT32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9864500277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葛浩文 
  • 翻譯家 
  • 翻譯 
  • 回憶錄 
  • 九歌 
  • 華文文學 
  • 美国 
  • 林麗君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中國現當代文學首席翻譯家 葛浩文

成功讓莫言站上國際舞臺,獲諾貝爾文學獎

回顧這過去五十多年的臺灣,有我成長的痕跡,有學習國語的道路,有多少難忘的回憶,有我翻譯過的臺灣作家與作品,更有許許多多令我敬佩的臺灣人。我熱愛臺灣的種種,經常跟朋友說臺北是我的第二個故鄉。──葛浩文

葛浩文,華文文學界不可忽略的名字,曾翻譯過許多優秀的華文作品,透過他的翻譯,眾多華文作品得以在國際上嶄露頭角,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成功將莫言推上諾貝爾文學獎的舞臺上,而畢飛宇《玉米》經由他與林麗君的翻譯後,獲得曼氏亞洲文學獎。葛浩文的成就,連著名學者夏志清都不禁盛譽他為「中國現當代文學首席翻譯家」。

一九六二年,二十三歲的美國年輕軍官踏上這塊被他稱為「寶島」的臺灣,住日式平房,身穿唐衫棉襖,熱愛美食與書店,從軍生涯兩度駐臺,退役後仍戀戀不捨,留臺學中文,一切契機由此開始。

翻譯之路是孤獨的,但他身旁不乏文壇知交,他暱稱黃春明「阿明」、與李昂吃遍世界美食,喜愛他們的作品,也珍視彼此的情誼;他感懷前輩孫陵、周錦、張蘭熙、柏陽的另眼相待,視他們為生命裡溫暖的貴人;與他結識者尚有瘂弦、白先勇、陳若曦、劉紹明、夏志清、王德威等。

葛浩文翻譯作品多不勝數,從書名到內文用字,思索中外不同用語習慣,仔細計較、用心推敲,每一輪的檢視都試以不同視角不斷修正,面對神聖的文字,一絲不苟。二○○九年他與林麗君所譯的朱天文《荒人手記》獲得年度最佳翻譯獎,即是最佳明證。

他從臺灣的土地、生活、友情中積澱大量養分,與臺灣文壇密不可分,視臺灣為「第二故鄉」,這冊結緣半世紀的點滴紀錄,已可視為一部感性與知性兼具的「臺灣文學五十年別史」。

本書特色

★葛浩文曾翻譯過諾貝爾文學獎莫言的作品,將其推向國際,為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的重要引介人。其所譯介作品的作者姜戎、蘇童、畢飛宇三人,曾獲曼氏亞洲文學獎。

★書中附有葛浩文對於翻譯的看法與心得,頗值得一覷。

名人推薦

李昂作序推薦:

書中詳細地談到了與臺灣的結緣,將許多作品譯介到國際舞臺,可以說是另外一部臺灣文學史的書寫,提供了英語世界的臺灣文學面相,其重要性可見一斑,也會是研究這個階段的臺灣文學必用的參考書籍。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林麗君為葛浩文編的非正式自傳,有回憶錄的味道。正文只佔全書篇幅的3/5,葛以相當口語化的文字對自己與臺灣的交集作了一番不完全回顧,輔以不少珍貴照片。全書閱讀過程中最擊中我的點應該是他在京都寫博士論文時心無他物的狀態(頁127),以及他回憶在許芥昱教授悼念儀式上用李白的《送友人》表其哀思的部分(頁244-245)。借葛浩文記述的所見所聞,得以一睹孫陵、于右任、周錦、謝霜天、殷張蘭熙、許芥昱、柳無忌、柏楊、王觀泉、黃春明、白先勇、李昂、朱天文等人的部分生命軌跡,實屬難得。

评分

林麗君為葛浩文編的非正式自傳,有回憶錄的味道。正文只佔全書篇幅的3/5,葛以相當口語化的文字對自己與臺灣的交集作了一番不完全回顧,輔以不少珍貴照片。全書閱讀過程中最擊中我的點應該是他在京都寫博士論文時心無他物的狀態(頁127),以及他回憶在許芥昱教授悼念儀式上用李白的《送友人》表其哀思的部分(頁244-245)。借葛浩文記述的所見所聞,得以一睹孫陵、于右任、周錦、謝霜天、殷張蘭熙、許芥昱、柳無忌、柏楊、王觀泉、黃春明、白先勇、李昂、朱天文等人的部分生命軌跡,實屬難得。

评分

林麗君為葛浩文編的非正式自傳,有回憶錄的味道。正文只佔全書篇幅的3/5,葛以相當口語化的文字對自己與臺灣的交集作了一番不完全回顧,輔以不少珍貴照片。全書閱讀過程中最擊中我的點應該是他在京都寫博士論文時心無他物的狀態(頁127),以及他回憶在許芥昱教授悼念儀式上用李白的《送友人》表其哀思的部分(頁244-245)。借葛浩文記述的所見所聞,得以一睹孫陵、于右任、周錦、謝霜天、殷張蘭熙、許芥昱、柳無忌、柏楊、王觀泉、黃春明、白先勇、李昂、朱天文等人的部分生命軌跡,實屬難得。

评分

林麗君為葛浩文編的非正式自傳,有回憶錄的味道。正文只佔全書篇幅的3/5,葛以相當口語化的文字對自己與臺灣的交集作了一番不完全回顧,輔以不少珍貴照片。全書閱讀過程中最擊中我的點應該是他在京都寫博士論文時心無他物的狀態(頁127),以及他回憶在許芥昱教授悼念儀式上用李白的《送友人》表其哀思的部分(頁244-245)。借葛浩文記述的所見所聞,得以一睹孫陵、于右任、周錦、謝霜天、殷張蘭熙、許芥昱、柳無忌、柏楊、王觀泉、黃春明、白先勇、李昂、朱天文等人的部分生命軌跡,實屬難得。

评分

林麗君為葛浩文編的非正式自傳,有回憶錄的味道。正文只佔全書篇幅的3/5,葛以相當口語化的文字對自己與臺灣的交集作了一番不完全回顧,輔以不少珍貴照片。全書閱讀過程中最擊中我的點應該是他在京都寫博士論文時心無他物的狀態(頁127),以及他回憶在許芥昱教授悼念儀式上用李白的《送友人》表其哀思的部分(頁244-245)。借葛浩文記述的所見所聞,得以一睹孫陵、于右任、周錦、謝霜天、殷張蘭熙、許芥昱、柳無忌、柏楊、王觀泉、黃春明、白先勇、李昂、朱天文等人的部分生命軌跡,實屬難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