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内在的”和“外在的”民间文学
一 解题:从索绪尔的外在性批判开始
二 内在的与外在的民间文学-民俗学的研究对象
三 民间文学-民俗学的内在性与外在性研究
四 纯粹的、内在的实践民俗学
第一章 现代性论争中的民间文学
一 “民间”理念的中、西差异:边缘性与下层性
二 “人”的现代主题之表达异式:民族与社会
三 民间文学:政治民族主义的文化依据
四 现代性原则的整合:民间文学的表象功能
第二章 民间文学-民俗学研究中的“性质世界”与“意义世界”——重新解读《歌谣》周刊的“两个目的”
一 自由的缺失:现代学科的知识危机
二 “事实性质世界”与“生活意义世界”
三 《歌谣》周刊的“两个目的”
四 “看”的认识论与“听”的实践论
五 “从头开始”的学科生命史
六 客观的“生活世界”与主观的“生活视界”
七 从“是”的民间文学到“在”的民俗学
第三章 民间文学-民俗学的“真理宣称”“规范宣称”与“真诚宣称”——反思的民间文学-民俗学的学术伦理(一)
一 案例:第二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二 哈贝马斯的三种“有效宣称”
三 先验的主体间性:现代知识伦理学的哲学基础
四 民间文学-民俗学的观念生产与学术实践
第四章 从“我们和他们”到“我与你”——反思的民间文学-民俗学的学术伦理(二)
一 “根本见解”与学科的梦想
二 民间文学-民俗学的运思传统
三 从“我们和他们”到“我与你”
四 “各自的陌生性”与“共同的陌生性”
五 “我们”就在“活的当下”
第五章 阿卡琉斯的愤怒与孤独——祁连休《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研究》读后
一 “纯粹”的学术与学者的“愤怒”
二 “时人无能增损一字”
三 怎样辨别民间故事的“类型”?
四 通过社会结构认识历史起源
五 回到实践的“事情本身”
六 响应人格与理想的内心召唤
第六章 中国民间文学的西西弗斯——刘锡诚《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读后
一 西西弗斯是幸福的
二 作为方法和学科的民间文学
三 一个人的民间文学学术史
四 民间文学的社会科学化,先生也是推动者
五 民间文学:生活世界的实践形式
六 石头的故事还是推动石头的故事?
第七章 我们的学术观念是如何转变的?——刘锡诚:从一位民间文学-民俗学学者看学科的范式转换
一 问题、假设与方法
二 民间文学:“纯艺术化处理”的现代性普遍模式
三 民间信仰:民间文学与民俗学理论范式的共同难题
四 民俗学:并不成功的文化理论“祛政治化”实践
五 承担起民间文学-民俗学纯粹的“实践性”
附录刘锡诚、吕微往来通信
第八章 民俗学的笛卡尔沉思——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申论
一 从folklore到survivals再到folkways——民俗学基本问题的当代呈现
二 从具体上升到抽象和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民俗生活整体研究的方法论
三 在时间中发现主体与自由在时间中的缺席——萨姆纳民俗学的理论难题
1.民俗如何可能是人的自由的生活?
2.可直观的生活整体,抑或可思想的生活本身?
第九章 民俗复兴与公民社会相联结的可能性——古典理想与后现代思想的对话
一 经验学科是否需要先验的奠基?
二 自然的客观必性与自由的主观必性
三 现代性的“原罪”:理论对实践的僭越
四 为民俗复兴辩护就是为自由辩护
五 “尊重为人的共同权利”
第十章 “表演的责任”与民俗学的“实践研究”——鲍曼《表演的否认》的实践民俗学目的-方法论
一 表演的经验性标定与先验标定
二 表演的职责(responsibility)与道德责任(duty)——实践民俗学先验理想的目的论
三 对表演的否认是对完全表演的标定——实践民俗学的先验还原方法论
四 表演的责任和表演的权利
第十一章 转过身来的大娘娘——民俗学实践范式的“普遍化检验”与“怀疑批评”——陈泳超《背过身去的大娘娘:传说生息的动力机制》的研究
一 问题:让大娘娘转过身来!
二 方法:古典抑或后现代的语境论
三 正题:“按说有”就是“真的有”
四 反题:“真的有”不是“按说有”
五 插话:布迪厄谈康德的“普遍化检验”
六 合题:“德著河汾”
附录记忆的构成过程与判断所构成的东西
第十二章 接续民间文学的伟大传统——从实践民俗学的内容目的论到形式目的论——户晓辉《民间文学的自由叙事》解读
一 自由目的是民间文学的发生条件
二 民间文学自我认识的逻辑-历史
三 对民间文学纯粹形式的先验还原
四 通过返回未来激活民间文学的起源
第十三章 民俗学的哥白尼革命——高丙中的民俗学实践“表述”的案例研究
一 为什么用“实践民俗学”界定民俗学的学科范式?
二 “公民社会”:民俗学实践研究的先验语境
三 “双名制”与“经受合法秩序有效规则的检验”
四 “非遗”:民俗学的实践判断力形式
五 “表述”:实践民俗学的知识生产与观念性实践
结语 目的论的学科历史与逻辑
参考文献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