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拉斯·佩夫斯纳(Nikolaus Pevsner, 1902-1983),德裔英国美术史家,剑桥大学斯莱德讲座教授(1949-1955),伦敦大学伯克贝克学院教授(1959-1969)。佩氏学术视野开阔,著作宏富,其研究在建筑史与现代设计史领域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并且善于将严谨的学术研究化为雅俗共赏的形式引入大众的视野。他从1942年开始策划出版的“鹈鹕艺术史丛书”是20世纪规模最大、学术成就最高的英文艺术史丛书;编撰的46卷本《英国建筑》(1951-1974)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美术史杰作之一。其主要著作还包括《现代设计的先行者》(1936)、《美术学院的历史》(1940)、《欧洲建筑史纲》(1942)、《英国艺术的英国品性》(1956)、《建筑与设计研究》(1968)、《建筑类型史》(1976)等。由于他杰出的学术贡献,英国皇家建筑研究院于1967年授予他金质奖章;两年之后他又被英国皇家授予爵士封号。
陈平,1954年出生,江苏南京人。现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受聘为四川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副总编辑、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史论系主任(2005-2014)。著有《李格尔与艺术科学》、《外国建筑史》和《西方美术史学史》;译有李格尔的《罗马晚期的工艺美术》、德沃夏克的《作为精神史的美术史》、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等十余部;主编有“美术史里程碑丛书”。
《美术学院的历史》向读者展示了从文艺复兴至20世纪上半叶欧洲美术学院发展的历史画卷。
本书开篇将academy这一术语的起源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学园的哲学传统,并介绍了在美术学院诞生之前这一古典传统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复活并得到蓬勃发展的大背景。在接下来的篇章中,作者以大量的史实和生动的叙述,从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到法国皇家美术学院,再到巴黎美术学院和国立包豪斯学校,一步步引领读者领略了美术学院兴起与发展的图景。
佩氏以讲述四百年欧洲各地美术学院的性质、目标、组织法与教学法的演进为主线,讨论了艺术家的社会地位、美术学院与行会的关系、艺术家与公众及政府的关系、艺术创作与艺术市场的关系等重要话题,其中不乏鲜为人知的史料与趣闻。
作者将美术教育这一主题置于欧洲广阔的社会政治与经济背景下进行考察,他就艺术教育所提出的问题是超时代的,至今依然具有启示意义,同时也使得本书成为从社会学角度(趣味史、艺术品交易史、展览史、收藏史)研究美术史的一个早期范例。
这学期老师让读这本书· 但是 03年的书却死活买不到·· 问了无数买家都没有 谁知到 哪里能买到?
评分这学期老师让读这本书· 但是 03年的书却死活买不到·· 问了无数买家都没有 谁知到 哪里能买到?
评分这学期老师让读这本书· 但是 03年的书却死活买不到·· 问了无数买家都没有 谁知到 哪里能买到?
评分这学期老师让读这本书· 但是 03年的书却死活买不到·· 问了无数买家都没有 谁知到 哪里能买到?
评分这学期老师让读这本书· 但是 03年的书却死活买不到·· 问了无数买家都没有 谁知到 哪里能买到?
看完一遍简单写了个关于艺术教育的小反思…也不知道能不能发出来
评分有关巴黎皇家美院课程安排的空缺,以及美术展——源于法国特色——是如何在此节点上成为普遍需求的
评分艺术的“自由度”确实极难把握,回顾四个世纪以来艺术学院的起起落落,很多争议也都是起源于这个“度”。作者最后没有给出解决方案(当然这并不是作者写作本书的目的),这个问题至今依然存在,还需要进行探究和讨论(我个人倾向于认为这个问题不大可能被彻底解决)
评分表面上看是梳理自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美术学院的历史,实际上谈的是艺术家与艺术体制、外界社会的关系,由此解释现代艺术为什么疏离大众,继而为工艺美术运动做辩护。结论显得有点简单,但研究思路在当时应该算是很有远见的。史学家对资料的详实、严谨的掌控,对于今天的研究仍然是必备文献。
评分有关巴黎皇家美院课程安排的空缺,以及美术展——源于法国特色——是如何在此节点上成为普遍需求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