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克·科兰斯基(Mark Kurlansky)
美国著名非虚构作家,《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经常为《纽约时报》《芝加哥论坛报》等媒体撰写文章。著有《1968:撞击世界之年》《巴斯克人的世界史》《被选择的少数:欧洲犹太人的兴起》《非暴力主义:一种危险观念的历史》等畅销作品。此外,他的专著《鳕鱼:一部改变世界的鱼的传记》获得了具有“美食奥斯卡”之称的詹姆斯·比尔德奖。
译者:洪兵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未媒介社会学、国际新闻传播。
1968,改变世界的一年。
1968,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淖,数万人丧生。
1968,世界多地的学生们走出校园,在街头游行。在巴黎,学生在墙上涂鸦:“越做爱,越想革命。”
1968,“上帝也许撤除了对美国的保佑”,罗伯特·肯尼迪和马丁·路德·金遇害。
1968,比夫拉大饥荒,100万平民死于饥饿。
1968,先锋戏剧与现代女权运动蓬勃兴起。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的理想主义破灭。
1968,墨西哥发生了大屠杀。“阿波罗8号”绕月飞行。
1968,这是最好的一年,也是最坏的一年。有着无限的可能性,让人激动,令人难忘。
这部里程碑式的杰作,全景式地记录了这一年发生的重大事件。世界的变化,年轻人的选择,由此构筑了当今世界的面貌。
1968年令人激动人心的地方在于,全世界难以计数的人们都拒绝对世上诸多不平之事保持沉默。如果别无选择,他们会走上街头,呐喊示威,这给世界带来了一丝难得的希望,即哪里有不公,哪里就回有人揭露它,并试图改变它。
——马克·科兰斯基
1968年是魔幻,神奇并且疯狂的一年,并且也是意义重大,改变世界的一年。 在这一年里,反越战示威此起彼伏,女权和黑人运动蓬勃兴起,布拉格的春天和波兰的理想主义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并且在这一年,全世界各地的学生,在伦敦,在华盛顿,在纽约,在巴黎,在华沙,在柏林,在...
评分在这个二零一零年的冬天,离传说中世界末日还剩两周年的倒计时时刻,讨论这个问题又多带了一分肃杀。 但是,或许,不必太悲观。当然也没有理由太乐观。只是,半杯水,看你关注的是满的那一半,还是空的那一半,仅此而已。 不敢说自己对一九六八年五月的法国学生们能有多少了解...
评分1968年这部非虚构杰作,全景式地记录了这一年美国、德国、西班牙、法国、捷克、波兰、墨西哥等地发生的重大事件,跨越了冬春夏秋四季。这一年,民权运动、新左派运动、学生运动、反战运动、女权运动蓬勃兴起,波澜壮阔,世界充满动荡,又孕育着改变的希望。 摘引书中一段文字...
评分1968开始的时候,充满着希望和活力。年轻的一代试图冲破旧秩序,被压制的社会开始反抗。电视媒体的进步帮助最初的全球化以精神相连的方式出现。 1968结束的时候,带着绝望和悲愤。“数千人在越南丧生,捷克斯洛伐克的理想主义破灭,墨西哥发生大屠杀,全世界对异议分子进行棍棒...
评分1968年这部非虚构杰作,全景式地记录了这一年美国、德国、西班牙、法国、捷克、波兰、墨西哥等地发生的重大事件,跨越了冬春夏秋四季。这一年,民权运动、新左派运动、学生运动、反战运动、女权运动蓬勃兴起,波澜壮阔,世界充满动荡,又孕育着改变的希望。 摘引书中一段文字...
前些年读过,现在再读大概会更有感触吧
评分太爱了,读了大概十本类似题材的书,发现这本是目前在整个叙事推进、文字细节、逻辑框架上最能接受的。
评分1944负一之年,1945世界零年,1947铁幕重重,1959饿殍遍地,1969揭秘世界的钥匙,1972非凡一年,1976暗潮涌动,1989风起云涌,1991迷雾再起……名字我起好了,大家赶紧写吧。。。
评分看惯了碎片化史学的著作,本书基本无感,况且作者主要是说史实,少论述,更加缺劲儿。
评分美国风味的1968解读,前半部徐徐道作者的自豪和热情溢余纸面。 不足的是过多掺杂了美国的议会政治,过多的美国议题。那个年代,美国还处于二线的社会和文化,被妇女,黑人的本地政治议题所纠缠。欧洲是当时的政治前沿--作者也隐隐露出了对欧洲的嘲讽和嫉妒之情。 结合另一本塔里克.阿里的欧洲1968读本,会更有趣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