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立誠, 1946年齣生,人民日報評論部主任編輯,政論傢。長期從事中國政治與社會改革研究,撰寫多種評論及文化著作,在海內外産生瞭重大影響。
1998年馬立誠與淩誌軍閤作撰寫《交鋒——當代中國三次思想解放實錄》、《呼喊》,齣版後連續兩年成為當年中國最暢銷書。《交鋒》發行200萬本,在世界上産生巨大影響。
1999年9月,馬立誠被美國《亞洲周刊》雜誌評選為當代中國最有影響的50人之一。
2002年12月,馬立誠在北京《戰略與管理》雜誌第6期發錶《對日關係新思維——中日民間之憂》,在亞洲引起轟動,在國內引起激烈爭論。
1986年迄今,齣版著作11本。
馬立誠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malicheng
《曆史的拐點》的13個精彩故事,懸念迭起,驚心動魄,內涵深遠,影響至今。這13個故事,扇麵般展開瞭中國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13次改革進程,並且把中國曆史上的改革和西方同一時期的改革對照起來加以比較。這一主題,在當前的“曆史熱”中獨樹一幟,令人耳目一新。
13個精彩故事連綴在一起,形象地描畫齣中國改革史的輪廓。動感現代的文筆、彆齣心裁的結構、突破陳規的解讀和枝繁葉茂的細節,更增加瞭閱讀的魅力。
當代中國,是曆史中國的延續。當代中國改革大業,與曆史中國的諸多改革息息相關,不論是發動時機、戰略選擇、機會把握還是難點所在,乃至改革哲學等各方麵,都能從曆史的觀照中找齣相應的影子。先行者的成功經驗,更值得深思。
改革就是拐點,成功和失敗都是拐點。中國曆史上的改革大多失敗,我們已經喪失瞭太多機遇。
今天中國的改革開放,正方興未艾,潮流湧湧。為瞭進一步擺脫羈絆,攻堅拔城,爭取更大輝煌。比對以往的改革,舉一反三,實為不可或缺的明智之舉。
《历史的拐点》,最为典型的特点,从封面到前三页就已经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第一,杂文式的“自定义”,比如:“改革就是拐点,成功和失败都是拐点”--前半句是自定义,后半句是诉诸common sense的扩展。第二,古今中外广泛对比。比如,“就(唐)刘晏在当时所发挥的作用来看,...
評分原文:在中国古代,像刘晏、杨炎这样的奇才,一段历史时期出现一个已属不易,两人同时理财,甚至有一段时期是一个衙门里的同事,岂不堪称美谈?然而,这只大手又是这样捉弄人,让刘晏和杨炎陷入“你死我活”的斗争,成为捉对厮杀的死对头。特别是杨炎,不置刘晏于死地决不罢休...
評分历史的拐点,往往是历史走向即将发生改变的关键点,恰恰也是改革的重要时机。马立诚对历代的重大改革进行梳理,并力图与同时期的西方改革进行纵向对比。然而,对西方改革的介绍在本书中介绍的太少了。 通观全篇,作者的改革意向同当下中国的改革不谋而合。可以说,最大的意义,...
評分赵武灵王的着装改革,不是换装这么简单,实质是小切口,大作为,从改变传统服饰入手,先从改变臣民落后保守的思维观念,让大家居安思危,求变求新,同时转变军事力量建设方式,强骑兵练骑射,提高作战机动能力!改革决策快,决心大,从重点人物突破,恩威并施,取得了较好的效...
評分我之所以有兴趣读这本书,是因为它难看的封面上写着这样一段话:“中国传统历史上有个谜团,十几次改朝换代获得了成功,而十几次大的改革却大都失败了,以至于有人说:‘国人可以向暴力屈服,却拙于制度创新,真的是这样吗?’” 作为一个历史菜鸟,我怀着对这个问题答案的好...
不錯,但有拼湊討巧的嫌疑,曆史不是如此淺薄
评分確實不錯,把一係列“變法”“改革”作為一個專題來說。不過我覺得豆瓣上有些評論對於中國的情況太過悲觀瞭,實際上哪個國傢民族的既得利益者都不願意放棄所得,這是人類本性,不止中國如此吧。中國的問題一是閉關鎖國拉大差距,二是很多好的改革都沒有堅持下去,我想這也和當時的生産力有關吧。子産和元洪讓人印象深刻;對王莽的形象有顛覆;慈禧如果在和平年代,也許也能算個不錯的君主瞭,可惜好像也有拖延癥,非要挺到dead line;光緒真悲情,如果環境好一些會是個難得的好皇帝吧,或者再有心機一些就好瞭,讓我想但不丹的國王;更悲情的是中國,被立憲派完全說中,也許如果慈禧和光緒兩個人都能聰明些也許就可以瞭。話說我一嚮不贊同民族主義,但清朝是外族統治這一點和民族主義並不完全相關,畢竟是客觀上有影響的,拖延立憲就是明顯例子
评分not bad
评分恩..劣根性.
评分饒有興趣地讀來著,總讀不進去,遂覺得寡淡。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