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丁 (1265—1321):
意大利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最有代表性的作家和开拓者之一。恩格斯称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主要作品有《神曲》《新生》《筵席》《论俗语》和《帝制论》等。
译 者:
田德望(1909—2000),河北定县人。意大利语和德语文学研究家、翻译家。早年留学意大利和德国。1940年开始从事教学工作,先后任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大学教授。1985年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曾参与编写《德国文学简史》《欧洲文学史》《德汉词典》等,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分册之意大利文学条目。主要译作有《凯勒中篇小说集》《绿衣亨利》《神曲》等。
天才与努力的极峰便是这部《神曲》,它使我明白了肉体与灵魂的关系,也使我明白了文艺的真正的深度。
——老舍
《神曲》——这可怖的孔雀鸣声(薄伽丘这样比喻的),事实上只是中世纪贵族文化之最后的哀声罢了。
——茅盾
长篇史诗《神曲》(约1307—1313)是世界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伟大作品,通过作者与地狱、炼狱及天国中各种著名人物的对话,给中古文化领域以艺术性的总结,也隐约可见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思想的曙光。
因为出了修订本,所以我按这个新版本翻看了《地狱篇》前几章注释的情况,似乎并无改进。 首先,从英译本翻译的注释确实很有参考价值,由于研究水平的明显差距,英译者的注释比目前其它汉译本译者自己的注释要深刻,关注到很多西方学者的成果。但对全部翻译的注释(占了近一半...
评分关于第五歌。 伟大的中世纪诗人但丁,恩格斯给予了他崇高的评价: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也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我们可以理解为:但丁的名作《神曲》即高度概括了中世纪的思想文化发展,也开启了文艺复兴文学的曙光之路。在《神曲》中,我们毫不费力便发现严肃的基督...
评分 评分这本书是在卓越买的,当时主要是图便宜,才10块钱。买过之后很兴奋,语言流畅而清晰。比朱维基和田德望的译文好多了。 开始接触《神曲》时,只是读了译文版朱维基的译文,朱的译文是从英文版转译的,虽然是诗体,但读来很是笨重。朱的译文我前后读了两遍,第一次读完《地狱篇》...
评分这本书是在卓越买的,当时主要是图便宜,才10块钱。买过之后很兴奋,语言流畅而清晰。比朱维基和田德望的译文好多了。 开始接触《神曲》时,只是读了译文版朱维基的译文,朱的译文是从英文版转译的,虽然是诗体,但读来很是笨重。朱的译文我前后读了两遍,第一次读完《地狱篇》...
宗教圣歌。论气势,荷马早已奠定基础,而但丁达到了空前的细微精致。对历史常有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困惑,古希腊罗马之后,为何不直接承接启蒙运动呢。历史不接受追问,只能主动趋前解释。
评分2020春天,以十三经注疏的方式读《神曲》。
评分如果真能把神曲全部翻译成楚辞体该有多美啊。 方吾生之半路, 恍余处乎幽林, 失正轨而迷误。 道其况兮不可禁, 林荒蛮以惨烈, 言念及之复怖心! 戚其死兮何择, 惟获益之足谘, 愿(尔见)缕其所历。
评分其实我觉得最动人的还是对于人世感情的同情和歌颂。 即使这部巨作的创作是要使生活在这一世界上的人们摆脱悲惨的境遇,把他们引到幸福的境地,并且是用的是对我而言虚幻的死后世界而言来引导,我仍然觉得,这部书的最美好的地方在于对“人”本身的自然美好的感情的同情和歌颂。 即使在完全被神学引领的天国篇,最动人的也应该是“我的爱完全献给了他,使得我一时忘了贝雅特丽齐。这并未令她不悦,对此她反倒那样微微一笑,结果她的含笑的眼光引得我的专一的心思分散到许多的事物上。”更不用提及在地狱炼狱篇的各种故事了。
评分三月二打,比五年前多理解了那么一两分。对但丁的阐释难免落入碎片化的境地,或被他清晰的论证逻辑所“欺骗”而做出简单化和扁平化的阐释(比如只关注到他的保守主义而忽略了他的道德-政治立场的激进维度——homo instrumentum humanitatis)。但丁总是难以归类的,他创造性的把virtutes intellectuales/virtutes acquisitae和virtutes infusae/divinitus infusae 对应地上乐园和天上乐园。人可以通过社会道德和自然理性的力量进入地上乐园(世俗的至福无需教会的帮助)。但也只有神的恩典(注入的德性)可以让人获得超自然的道德和进入天上乐园。在这个意义上,维吉尔代表了借助理性方法对神的探索的尝试,但丁则是灵魂朝向恩典的指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