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1911-2009),山东临清人。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语系,翌年作为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赴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在北京大学东方语言系任教授,曾任北大副校长、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对印度古代语言、印度古典文学、印度佛教史以及中印文化关系等方面有精深研究,著作颇丰,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罗摩衍那安探》、《今译》(合著),译有《沙恭达罗》、《五卷书》、《罗摩衍那》等。
终于放下了即轻薄又厚重的《牛棚杂忆》,说轻薄是书本身,只有两百页左右,比起各科课本完全是小巫见大巫,这也是我宁愿带着它上自习的原因;说厚重是因为,这本书记载的历史沉重的让人不敢直视,或许这才是痛苦,痛苦到只想回避。才放下这本书,却完全没有往日读完书一肚子...
评分 评分终于放下了即轻薄又厚重的《牛棚杂忆》,说轻薄是书本身,只有两百页左右,比起各科课本完全是小巫见大巫,这也是我宁愿带着它上自习的原因;说厚重是因为,这本书记载的历史沉重的让人不敢直视,或许这才是痛苦,痛苦到只想回避。才放下这本书,却完全没有往日读完书一肚子...
评分 评分文革是新中国的耻辱,正史不愿多提,而当年被打成牛鬼蛇神的知识分子,大多已成为冤死鬼,没能撑到今天,侥幸存活者,哪里还敢做声。那些红小兵对自己的劣迹当然更不愿多提,因此关于文革最残酷部分的回忆录存世的很少。 但季羡林不愧是牛胆包天,当年他因为多嘴跳出来惹了祸...
流不出泪,就很堵得慌……
评分《牛棚杂忆》是季羡林在牛棚生活的回忆录。前面他的“十年浩劫”文革时期被批斗的前前后后。文中用了加引号的褒义词,比如“自己的组织”、“觉悟高”,也经常把一些贬义词加上引号来形容自己,比如“罪行”、“敌人”。不过季羡林文字功底非常深厚,随时引经据典,各种书籍中的引用,我很喜欢。牛棚写完,附上几篇小文,怀念了巴金、胡适之、老舍等很多友人,也怀念了自家的猫,自己的亲人和爱人。整本书尽是情,他的爱国之情,他的亲情和友情,我发现越是老人,越深情。书看到最后,我突然崇敬起来。他是有信仰的人,凭着这意志让世人佩服。2019年,他离世已整十年,但他留下精神以及作品依然被世人传阅并屹立不倒。
评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评分在北碚图书馆一下午快速读完。很难过,出门后有点晕眩。浩劫还会再来的,它空前,但不绝后。 2019年8月28日上午10时55分,“老佛爷”终于死了。
评分要论记叙以及反思反右及文革时期的文学作品,刻骨铭心的还是杨显惠的《夹边沟纪事》,其次还有冯骥才的《一百人的十年》,季老一直觉得没有入眼的反思作品才被迫动笔,但若真的看了杨显惠怕会打消此想法吧。当然,虽北大牛棚没有饥寒交迫的生死考验,但对于千千万万的受害者而言,都是惨痛的经历与教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