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教中的文质说探源

古典诗教中的文质说探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作者吴小锋,1982年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博士,现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讲师,侧重于中国古典思想研究,已编译出版《希罗多德的王霸之辨》,撰写、翻译并发表论文多篇。

出版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吴小锋
出品人:
页数:224
译者:
出版时间:2016-5-1
价格:48.00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567548916
丛书系列:政治哲学文库
图书标签:
  • 古典学 
  • 壶子居 
  • 诗话 
  • 诗教 
  • 政治哲学文库 
  •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文学研究 
  • 政治哲学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文质说”是中国古典文论中极为重要的基本命题,也是如今文论研究尚未澄清的重大问题之一。尽管没有谁否认文质说对中国古典文论甚至乐论、政论乃至文明论的重要性,但如何理解文质说,学界迄今尚未取得共识。本书的目的,是通过探源“文质说”的本义,尝试廓清中国古典文论中“文质”问题的基本面目。 “文质”一词以及对“文”、“质”关系的直接讨论,首先见于《论语》。如今的“文质说”研究面临的诸多争议,源于缺乏对“文质说”原初涵义的深入理解,“文质说”的本来面目已经蔽而不明。在古典诗教传统中,质是政制之原,文是政教之原。“文质彬彬”,讨论的其实是“人性”与“政制”的关系。古之道术的实质,是对人间最佳政制的认识。如此一来,探讨文质关系,当然不单单涉及人的德性修养问题,同时也涉及理想政制的问题。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政治哲学角度阐释“文质说”,有趣。 颠覆“文质说”的传统解读(“形式”/“内容”),代之以“文章”与“性情”,后者又细分为先天性“性分”和后天性“性情”。有意味的是,人人都受一种法的制约固然是一种“平等”;而人人都按照各自先天后天综合因素形成的不同个性各得其所,不违自然之道(大道“惟恍惟惚”,而具体之道又“并行而不悖“)而得以“并育而不相害”,又或许是另一种“平等”。 “道术”(整体把握的“道”)与“方术”(局部把握的“道”),有意思。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人类的有限性似乎决定了我们只能掌握“方术”;不过,如果我们意识到这只是方术,而总有更为丰富稠密的存在,那大概又开始接近“道”了。

评分

写的不错,但就是烦。和施特劳斯联系起来更烦。我烦死什么“德性”、“心性的等差秩序”、“礼文”、“教化”、“中庸”了。个个都是大忽悠、自以为是的伪君子,都见鬼去吧。真是想把这套语言体系学好了再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我就要当智术师还有小人。

评分

孔子文质彬彬。 孟子质胜文则野。 荀子文胜质则史。 韩非无质。 庄子总结:道术为天下裂。 子曰:性相近,习相远。 吾唯呜呼哀哉!

评分

用亚里士多德“形式-质料”论、希腊灵魂论,来讨论中国古典文论的一次尝试。不好了说,这就是一本比较文学。

评分

其实全书就是阐述了一个事实:古人和现代人在看待文学上的差异。(但是这个“文学”不能与现代意义的“文学”混淆,而是现代专业分科之前的文章、学问、制度。)现代人对文学、学术的理解脱离了对自身先天性情与后天习性的认识、调养,治学与修身彻底成为两件无关的事,文章学问失去了平衡内心性情、继而参与现实的作用,因此也就丧失了在人性教化与制度完善之间建立连接的可能。缺点也很明显,眼光全落在文学与政教的关系上,几章看下来有些倦怠,在那套娴熟的话语修辞上也没有太多开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