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已经到来,只是分布不均。
有些人已经在利用10年后的技术和资源,而有些人还停留在10年前。
这种时间差造成的信息不对称是一个人重要的竞争砝码。
那么在现有条件下,如何缩小这种时间差,来对抗未来分布的不均?
答案是——
去聆听那些走在时间前头的人。
《追时间的人》正是这样一帮人智慧碰撞的结晶。在这里,有来自诺奖得主实验室的青年科学家卢立为你阐释最前沿的神经科学研究,有《最强大脑》的科学判官魏坤琳描绘虚拟现实的未来,有积极教养专家刘建鸿告诉你如何培养自己的成长型思维,有专攻婴儿心理发展的育儿高手陈忻教你怎么让小朋友学会情绪调整,有曾登上全球TED演讲舞台的知名媒体人安替告诉你一个“信息捕食者”的选择,有社会心理学家程乐华从“可供性”的角度解释产品设计的核心逻辑……
Edge.org创始人约翰·布罗克曼曾说,将世界上最聪明的头脑放在一个房间,会诞生什么?开智群友还不敢吹牛是世界上最聪明的头脑,但他们都是各领域成就斐然的专家,都是站在时代前端引领甚至创造未来的人。他们通过《追时间的人》,通过不同学科智慧的交叉、碰撞、思辨,展示了未来的无限可能,让你看到未来,利用未来,赢得未来。
回过头来看,能够用一本书记录某一年的记忆和闲聊,确实是一件很酷的事情。这样的参与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客观来说没有任何直接的帮助,不是对口的专业也不是对口的实习甚至也不是对口的经历。但是几年后你就会发现,站在高处的人都是相似的。人和人之间会发生很多有趣的连锁反应...
评分20160911——20160925 第一次 开智书友会是开智文库出品人阳志平组建的一个微信群,开智群聚集了一大批在各自领域有所建树的人,包括“最强大脑”节目中那位Doctor魏。该社群的第一讨论规则就是以创作者的姿态讨论问题,本书汇集了其中十四个主题讨论,每一个主题有一名资深研...
评分《追时间的人》值得反复品读,每一次读,理解就更深一点,收益就更多。 第一次拿到书,很激动,惭愧的是看得云里雾里,看了几页就没看了,比如关于成长型思维还是僵化性思维,我一看自得满满的认为自己肯定是成长型啊! 后来有一天,我又拿起书,才想起来还没看...
评分最近 Gmail 突然收到了十几封来自ingress-support的邮件。 这些回复邮件显示,我向Ingress申请建立的十三个Portal(据点)只有两个通过了。预估ingress-support在未来的几天会回复更多邮件,因为我在玩Ingress的头几天疯狂地在居住地附近走了一圈,一口气申请几十个Portal...
评分读前在想:为什么要看一本聊天记录合集?读后在想:我的聊天记录什么时候也能整理成书?而最好奇的是:如果与这些人同在一个微信群里,自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书内涉猎甚广,如何观察世界、如何调整思考、如何打破神经迷思、如何选择与调整策略…… 读起来好不痛快。划线、摘...
信息密度偏低,文章水平参差不齐。矫情得简直没法看。
评分赞,看过内测版~
评分站在时间源头,听大牛们的脑力激荡,让你接近未来。
评分可能是我水平有限,现在阅读过半虽然能够感受到每一个主讲人都各有建树,但是输出成文字之后感觉还是有点单薄。个人感觉有些过度注重于没有实体的概念然后“自圆其说”地将个人的既有认知贴服上去,看起来很美,但是对于读者的我来说感觉不是很友好(理解和融会贯通方面)。例如第四讲的可供性(可能可供性本身的概念就不适用于关于设计的诠释)和第十一讲与第十三讲的内容,相较于用“作者对自己及其所深耕领域的自信”,我更偏向于“对非己思想的排斥和轻视”。可能品论稍有偏激,皆为个人意见。
评分作为一个演讲集 承载 14 个各异的主题下的脑力激荡 的确是用力过猛了 于读者 则是幸事。无论是心理学 教育 还是设计 决策或者文学 这里都有值得一听的声音。这本书也印证了威廉·吉布森所说的 与本书密切相关的那段话 「未来已经降临 只是不均匀地分布在此时此刻」 未来在时间之上 有它的洼地 并非谁都明了其中的精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