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目漱石(1867-1916)
日本近代最重要的文学家,本名夏目金之助。夏目漱石出生东京官吏之家,幼年起学习汉学,后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英文专业,赴英留学后,在东京大学教授英国文学。夏目漱石兼具东西文化素养,早期致力于俳句的创作,后开始创作小说,代表作有《我是猫》、《哥儿》、《三四郎》、《后来的事》、《门》、《心》、《明暗》等。夏目漱石的小说多以细腻的心理分析,刻画了日本近代化背景下,信奉个人主义的知识分子在伦理观、宗教观、自然观上的探索,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影响深远。
【内容简介】
整部作品由四个短篇构成,分别为“朋友”“哥哥”“回来之后”与“烦恼”。书中以“我”的视角展开,描述了家中兄妹生活,以及朋友之间的交往。开场于“我”当时所在的大阪。此后家人也由东京来大阪做短暂旅行。从第二篇起,文笔的焦点逐渐对准 “哥哥”一郎。他极为理智,潜心研究学问,在他的生命中,自我掌握着一切,过度的理智与敏锐使他孤独痛苦,感情丰富却控制失当,无法与人相处。文中也有对“我”对自己的反思与自省,比如“我的职业飘飘忽忽的,生活不稳定,像个流浪汉似的”。书的结尾处回归离家出走、踏上旅途的一郎。根据与其同行的友人的书信,知道这次旅行是一郎整理思绪的一个过程。
全书体现出作者对自我有过深切的反省,是夏目漱石较富思想性的一部文学作品。
【编辑推荐】
《行人》是夏目漱石“后期三部曲”的第二部。小说由《朋友》《哥哥》《回来之后》《烦恼》四部分构成,通过描写一名正直博学、勤于思考,却又自我、孤寂、敏感的学者“一郎”,以及因其性格而造成的家人、妻子间的种种矛盾不和,体现出近代知识分子的苦痛。
夏目漱石晚期代表作品之一,反映他的思想变迁。
什么加强了一郎的敏感?使得更加显露出与周围的格格不入? 为什么会有这一转变? 是妻子的冷漠?还是弟弟的躲闪?家人的回避? 又或者是因信任感缺失?不坦诚? 使者/行人?以旁观者的身份写朋友及一郎? 疑惑,加之莫名其妙,但从文末的长信中可窥得一二。 那件作为一郎的人...
评分 评分这部作品的题目若按日语ゅきひと字面意思的话翻译成“行人”的确没错,但为了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的视角和主角的身份,翻译成“使者”,我反而认为更加妥当。 二郎“我”这个身份绝不是什么旁观者,而是推动一郎精神走向的重要人物。我就是使者。母亲一开始希望...
评分《行人》解说 小宫丰隆/文 于婧/译 根据《漱石全集 第十一卷》(1979,岩波书店)版本翻译 作者简介: 小宫丰隆(1884-1966):漱石门下“四天王”之一,德文学者,文艺评论家,岩波书店版《夏目漱石全集》主编。著有《夏目漱石传》、《漱石的文学世界》等,被誉为“漱...
镜中人,梦中人,信中人,谁能知晓,这被书写的,是否是真正的那个“人”?
评分“我不禁想到,如果你哥哥这一觉永远睡不醒,大概会幸福的;同时我又不禁想到,这一觉永远睡不醒,大概也是可悲的。”
评分读书人真的最没用啊! 夏目漱石在这本书里终于撕去了前几本里面尚有的一丝希望温存。终于以人伦入手,鞭笞知识分子的虚无与犬儒。 哥哥的悲剧也是必然,一旦得到,便不能再幸福。 所爱之人终归不敢去争取,瑟缩着自欺为神,捏作无物无他的超然境界,小说结尾的穆罕默德移山和“人与人之间是没有桥梁”给哥哥这样的空虚主义判了死刑。 “我看得越多,就越憎恨这太阳突破不了乌云”自我感伤的人不配拥有平庸人一样的生活,那么便在这不算平安喜乐的世界里沉沦到死吧! (另,父亲所讲盲眼女人,哥哥之忿怒和三泽悼念黑眼睛女子然终娶她人,看似无心,但无不是妙笔,夏目之运笔构思当真浑然天成)
评分“我不禁想到,如果你哥哥这一觉永远睡不醒,大概会幸福的;同时我又不禁想到,这一觉永远睡不醒,大概也是可悲的。”
评分虽然想要表达的东西和创作时代完全没有关系,但是这本书确实让我想起了毛姆的《刀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