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纪里的艺术:斯蒂格勒中国美院讲座 在线电子书 图书标签: 艺术 哲学 斯蒂格勒 贝尔纳·斯蒂格勒 艺术理论 法国 西方哲学 陆兴华
发表于2025-04-16
人类纪里的艺术:斯蒂格勒中国美院讲座 在线电子书 pdf 下载 txt下载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2025
基本可以看做新尼采主义的延展吧,其中很多内容都是德勒兹、巴塔耶理论的同义替换。全球资本主义的最新情境是:基于算法和大数据的“第三持存”(即通过数码技术储存、复制并传播的记忆技术)操控着消费社会的“力比多经济”,人类社会因此更加“熵化"了。依斯蒂格勒所言,记忆技术本身又可视为一种新的一般器官学来对人类社会进行"负熵化”,通过建立对“第三持存”新的综合来创造新的注意力投注形式从而摆脱数码资本主义对人类社会的规约。当代艺术其实也就是编织“第三持存”的器官学,平行关联不相关元素以实现新的感知范式(平面)的创立。
评分整体是给国内艺术哲学化开窗了,不过讲座触及要点深度有限,他本人的原作更密。 另, 听了全部课程女翻译哲学背景不太够用,乐观过头也蛮危险的,是一个无法土生的思考在中国
评分斯蒂格勒关注的问题:当所有知识都被机械化了,那种集体的个体化过程还如何可能?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斯蒂格勒追随了康德的美学,将审美判断理解为反思判断,它能够将最不同寻常的“神秘”从最寻常的事物中投射出来,这一内在性的投射构成了反思判断的基础。反思判断不是规定性判断,它是潜在的普遍,却永远无法实现为普遍,也永远无法在判断行为中被决定性完成。因为作为其对象的神秘之物总是保持为未实现、有待到来的状态,总是在缺失的形式中展现自身,故而它只是打开了一个无限的跨个体化线路的许诺。这样的无限预存的许诺兑换了那一集体个体化行为的可能,所以斯蒂格勒内里其实是个风投分子。他的技术哲学的逻辑:技术将人工品无限化,同时也将它们的接受者无限化,最终超越人工品本身的目的性,将他们投身到一个永未到来的、无限预存的许诺当中。
评分当代艺术的哲学批评。审美经验的个体化。人类纪里的生成。技术算法大数据的象征苦难和欲望经济。电影作为第三持存将欲望改造。等等等等。
评分太有趣了!一开始读觉得有点故弄玄虚夸大其词,再读发现还是很有自己思路的。就是行话说得太多,其实很多观点可以翻成大白话的。
- 作者简介 -
贝尔纳•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1952— ),哲学家。现为法国蓬皮杜中心创新与研究所(IRI)主任,中国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历任法国国立视听中心(INA)、声学与音乐研究中心(IRCAM)主任、蓬皮杜中心文化部主任。其在德里达指导下完成博士论文与代表作《技术与时间》(三卷本)被认为是20世纪末法国哲学界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
- 译者简介 -
陆兴华,同济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从事当代法国思想和艺术理论研究。著有《当代艺术做什么?》、《让快乐排好队:巴尔特全书》和《哲学当务之急:当代法国思想六论》等书。
许煜,现任教于德国吕讷堡大学,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网络社会研究所研究员、法国西蒙东国际研究中心 (CIDES) 研究员。著有《On the Existence of Digital Objects》、《The Question Concerning Technology in China - An Essay in Cosmotechnics》等书。
- 编辑推荐 -
•斯蒂格勒教授两访中国,带来系列精彩讲座
•在人类纪里,艺术为何?艺术何为?
•我们应当如何克服身处其中的人类纪?
•一次丰富而深刻的思想的邀约亟待您的参与
- 内容简介 -
本书囊括了斯蒂格勒教授受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视觉中国研究院,以及同济大学欧洲文化研究院的邀请,于2015年2月26日至3月4日和2016年3月17日至20日,两次访问中国美术学院所作的关于数码时代普遍无产化状况下的审美判断和元电影、书写、屏幕与欲望之间的关系的系列讲座;以及2015年3月6日在南京大学所作的关于如何克服我们身处其中的“人类纪”的讲座发言。这几场讲座既包含斯蒂格勒教授最新鲜的思考与批判,又牵引出他庞大深厚的哲学框架和系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人类纪里的艺术:斯蒂格勒中国美院讲座 在线电子书 pdf 下载 txt下载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