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贝尔·巴丹德:法国律师、政治家、作家。在法国,他因坚决支持废除死刑而闻名。他在弗朗索瓦·密特朗担任总统任期内任司法部长,促使国民议会和参议院分别通过了废除死刑的法案,从法律上规定死刑应予废除。罗贝尔·巴贝德还是众多历史和政治评论文章和书籍的作者,如《自由、自由》《一位知识分子的政治理想》(与其夫人伊丽莎白·巴丹德合作)《自由和平等》《共和国监狱》等,其中《为什么要废除死刑》一书于2000年获得费米纳评论奖。
再现法国废除死刑全过程的真实记录,
支持废除死刑,就是在支持杀人犯,对付受害者吗?
在那些已经废除死刑的国家里,暴力犯罪率上升还是下降了?
法国前任司法部长巴丹德以充满激情的文字引导读者重新思考有关刑罚、人性、社会等问题。
本书于2000年获得费米纳评论奖。
一位才华横溢、声名远扬的律师致力于为众多死刑犯辩护,其中不乏那些最邪恶、最无耻的坏蛋,他却冒天下之大不韪为了保存他们的性命而千方百计说服法官和陪审员。即使法庭被愤怒的民众包围,他每次只能从后门离开;即使受害者的家属向他扑来,指着鼻子骂他;即使他的小儿子都不解地问:“你喜欢那些杀害小孩的凶手吗?”
罗贝尔·巴丹德,一位为了废除死刑不懈斗争的战士,他的个人经历忠实记录了法国废除死刑的历史。上世纪70年代的法国,是西欧最后一个仍在执行死刑的国家,巴丹德为了终止这种古老的血腥刑法而不断奔走疾呼,他成了废除死刑的象征。在密特朗上台后,巴丹德担任司法部长,在他的全力推动下,死刑在法国终止了!
这本由他亲自撰写的著作,再现了一个个人命关天的案件,一次次扣人心弦的庭审,以及政府内部不同派别围绕死刑问题的角斗,充满激情的文字引导读者重新思考有关刑罚、人性、社会等问题。本书于2000年获得费米纳评论奖。
事实上内容讲的是“死刑是如何被废除的”,与目前的书名有偏差,但是必须承认这个书名更吸引人一些……… 作者记录了亲历死刑废除前后的一段经历,整个过程是政治与司法共同合力推动的进步。书写的很个人化,像是日记一样的记叙,很易读。然而唯独没有深刻讨论“为什么废除死刑...
评分因为只是图片发表不了,那我只好再写一点别的了???? 我们就再说说加缪的异乡人。 默尔索被判处死刑的起因是杀了人,原本倒不至于要处死。这时公诉人开口了,他沉痛的告诉在座各位,这个坐在被告席上的男人是一个多么无药可救的混账。默尔索在母亲去世那天没有掉眼泪,第二天约...
评分页封上写:再现法国废除死刑全过程的真实记录。十六个字,简明扼要的将整本书概括完整。没错,它就是这样,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毫不含蓄地招呼过来,让生活在温室中的人伸出触及未知生活的触角,了解人性背后那猛烈真实的扣杀,鲜血没淌过你瞳孔,你怎么知道死亡那一瞬间有多难过。...
评分#为什么要废除死刑#罗贝尔·巴丹德,l’abolition书原名,法语,百度翻译:为废除死刑而战。书通文记录了上世纪末法国作为欧洲唯一保有死刑的国家,从坚决支持废除死刑的作者巴丹德的视角看,如何通过一部分废除死刑支持者的努力,成为一个死刑废除的国家。这其实是一本传记型...
评分事实上内容讲的是“死刑是如何被废除的”,与目前的书名有偏差,但是必须承认这个书名更吸引人一些……… 作者记录了亲历死刑废除前后的一段经历,整个过程是政治与司法共同合力推动的进步。书写的很个人化,像是日记一样的记叙,很易读。然而唯独没有深刻讨论“为什么废除死刑...
首先书名误导,书的内容其实是回忆录。本书作者充分的体现了索维尔定义的知识分子,作者把反对者称作残忍,野蛮而不是直接回应。而且,并没有说明原因,仅仅建立在先入为主的立场上。尤其是本书中的“我把舆论当做侮辱”这句话,真是无比的体现了知识分子对于反对意见的态度,不是回应而是无视或扭曲。
评分读到最末一章才想起作者在国民议会关于废除死刑的发言入选过Taxi 3,当年可是背得滚瓜烂熟的。
评分读到最末一章才想起作者在国民议会关于废除死刑的发言入选过Taxi 3,当年可是背得滚瓜烂熟的。
评分为何废除死刑的观点与论述甚少。另:死刑不能减少恶性案件的发生 与 死刑可以满足受害者亲友的复仇感 这二者是否其中一个得到满足,死刑就有存在的意义呢。
评分这标题是不是翻译错了呀。这明明是《我是如何入阁的》。虽然我不支持废除死刑,但是我认为废除死刑是一个可以讨论的命题,希望看到严肃地讨论为什么有必要废除死刑。但这本书,我只看到一个坚信废除死刑就是正确的人践行自己的信念而已。靠一个支持废死的总统上台废除死刑说实话算不上胜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