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索瓦·齐博(François Gibault,1932-)出生于巴黎大资产阶级家庭,24岁担任上诉法庭律师,多次担当震撼法国、北非乃至非洲大陆特大案件被告的辩护律师,拥有“塞利纳研究学会”主席等七八项文化社团的荣誉头衔,1977年出版了《塞利纳传》(三卷本),65岁时发表第一部小说《去他的戒律》。
“出气小说”还是“反精神自传”?
“华人与狗不得入内”标题引发风波
………………
※编辑推荐※
本小说1997年在圆桌出版社出版后,法国各大报刊反应良好,大力推荐。俄罗斯立即翻译出版,文学评论界一片赞扬声。也许咱们中国读者还不太习惯这类小说,但作为了解当代法国小说动态不妨一读。
——著名旅法翻译家 沈志明
………………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叙述主人公“我”自三十年代初至四十年代末的童年情感历程:战前,德军人侵,逃难,解放等。应当强调指出,这不是自传,而是百分之百的小说,但作者的心灵投影处处可见。就是说,这位遐迩闻名的大律师和社会名流终于找到一种方式来泄露他的“内心秘园”,终于把六七十年压抑于心灵深处见不得人的情感发泄出来。小说字里行间洋溢着出这口恶气的愉悦,故而作者称他的作品为“出气小说”。
………………
※名人推荐※
作品充分地显示了大手笔的气派,它以卢梭《忏悔录》式的坦诚与力量宣泄内心,倾倒肺腑。
语言格调与语言色彩是塞利纳式的,辛辣的、粗野的、反讽的、夸张的语言随处可见。
真正使读者耳目一新、引人思索的还是作品中的这个“我”,他骇世惊俗,使人震撼。这是一个“既像天使又像魔鬼”一样的人,自视为上帝的选民,有蔑视芸芸众生的狂傲,并以世人特别是手下败将的失败为乐。他在现代生活中是一个善攻能守的角色,全身都是“盔甲”,能做到滴水不漏。
——著名法国文学专家、翻译家柳鸣九
人的一生至少有两件事是确定无疑的:一为生命尽头的死亡,二为活着时面临的困境与疑惑总比确定的答案多得多。对于这两件事,人们更多是无奈的。倘若有一样事物能够减缓二者带来的痛苦的话,目下的我认为,思考是一剂良药。 思考是什么?这很难阐释清楚。但我不得不遗憾地感到,...
评分看到书名“去他的戒律”我总觉得的少了点什么,自己感觉胸口好似憋了一口气似的,果然在译者的序中知道了这本书其实应该叫做“去他妈的戒律”,一下子觉得胸腔里好受许多,就像是将胸口憋的起那口气一下子释放出去了一样。果然这个世界上之所以存在脏话还是有点道理的,最起码...
评分这本书一开始被误会了,因为标题写的是“华人与狗不得入内”,我还在纳闷,怎么会有这种书。后来我才知道,作者是以这句话为契机,才创作出了这本书。本书属于自传体小说,全文以第一人称叙述,主角“我”从童年时起命运就是分悲惨。作者也说这是一本出气小说,也就是见到什么...
评分 评分“让所有的苦役船自由地划行吧,在月光融融的夜晚,在金光炫耀的白日,天长地久无尽头,直到永远。”这本书归根到底谈的是自由。作者出身于大资产阶级家庭,却喜欢泥浆胜过清水,“觉得清水乏味透了”。他痛恨一切屏障,痛恨一切禁忌和排斥,痛恨所有的不平等。他深刻剖析自身...
一口气读完,定价不良心,翻译很难得,行文间不失塞利纳的风骨,思想上颇多共鸣。
评分华人与狗不得入内,无处不在的戒律。有塞利纳他老人家的风范。“狡猾之最,是自得其乐,别人的事,一概不去理睬。恨,是爱的过错。”
评分又是拖了半年,膝盖受伤才看完的一本书。催眠失败。
评分写得汪洋恣肆,想象力与感受力齐飞,不少段落都有种奇异的抒情之美。以孩子的视角描绘二战的部分,因怪异而真实。阅读感受比较难形容,好像拿一只放大镜看昆虫的感觉吧,既觉神奇,又有点震惊。
评分童年的我受父亲影响,对社会的一切充满反叛,但又无法反叛这种教育出来的反叛本身。反叛导向自我,但反叛本身就不是从自我中诞生的。最后,作者写“做它一天木偶、依旧我行我素”,也只能这样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