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文學史

同志文學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聯經出版公司
作者:紀大偉
出品人:
页数:520
译者:
出版时间:2017-1-25
价格:NTD 650
装帧:
isbn号码:9789570848755
丛书系列:台灣與東亞
图书标签:
  • LGBT
  • 文学史
  • 台湾
  • 性别
  • 同性恋
  • 同性
  • 台湾文学
  • 人文社科
  • 同志文学
  • 文学史
  • LGBTQ+
  • 中国文学
  • 现代文学
  • 性别研究
  • 社会运动
  • 文化研究
  • 身份认同
  • 叙事传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同志文學史是台灣的發明

《同志文學史:台灣的發明》看見完整建構台灣同志文學史發展!

「同志文學」是「讓讀者感受到人事物的文學」

「同志文學史」是「立基於同志文學的公眾歷史」

公眾歷史就是有別於主流史觀的另類記憶

紀大偉的論著《同志文學史:台灣的發明》爬梳長達一甲子的台灣公眾歷史,從美國主導冷戰的1950年代,一路細數到「後冷戰」的21世紀初期,各類型台灣同志文學作品,包括長、中、短篇小說,散文、詩、劇戲等。

《同志文學史》有別於主流歷史的另類文化史論著,頻頻探問:

1950年代如何早在白先勇進入台灣文壇之前就打造了「識讀」同性戀的「想像共同體」?

1960年代白先勇大放異彩之際,他的文壇前輩、平輩怎樣在作品裡描繪其他同志的主體效果?

1970年代台灣文學中,女性嘗試和同性配對的時候,同時期的男性怎樣獨闖「內在」的美國?

1980年代,新興的「核心家庭霸權」怎麼和人道主義協力催生同志的悲情?

世紀末的「愛滋」、「同志」、「酷兒」等等外來語進入台灣之後,如何與本土語境互相激盪、彼此改寫?

到了21世紀,台灣同志又怎麼過渡到「液體現代性」?

一甲子以來,台灣同志文學裝滿了被恐懼、被排擠、被侮辱、被摧毀、被偷偷祝福的種種難言之隱。紀大偉的《同志文學史》就是貓一樣踮腳起來,回顧難言之隱的旅程。本書選取文本討論對象的「積極策略」是「求多不求精」,而不是「求精不求多」:書中每一章大致對應了每個年代(每個十年,例如1960年代),每一章都避免聚焦在那個年代極少數、極菁英的兩、三種台灣同志文學,反而盡可能納入同一個年代內十種以上的文本,才能呈現每一個年代的眾聲喧嘩風貌。

《同志文學史》引用的台灣本土文獻可以上溯至20世紀初期,下探至21世紀初期。在超過一百年的時光中,「呈現同性戀」的台灣印刷品文本(包括「被視為文學作品」的美文,也包括「不被視為文學作品」的報上社會新聞)幾乎不曾在任何一個年代缺席。呈現同性戀的印刷品享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本書細數一甲子的歷史(六個年代;六個十年),包括(1)1950年代;(2)1960年代;(3)1970年代;(4)1980年代;(5)世紀末;(6)21世紀初,橫跨三個時期,依序是(1)冷戰之前時期(從20世紀初期至1940年代,也就是日本統治台灣時期),(2)冷戰時期(從1950年代以降,也就是國民黨統治台灣時期),以及(3)後冷戰時期(從20世紀的世紀末直至21世紀初期)。

本書共分8章,第1章〈緒論──台灣的發明〉簡單扼要指出:「同志文學史就是台灣的發明」,強調「同志文學」不僅僅可以視為一種「文類」,更可以視為「領域」:這個領域需要在重視作者之餘承認讀者的貢獻,需要營造眾聲喧嘩的文本對話環境。同時,這一章也說明「同志文學史」是一種和「主流歷史」互別苗頭的「公眾歷史」。

第2章〈白先勇的前輩和同輩──從20世紀初至1960年代〉指出,白先勇雖然是台灣同志文學史的先驅之一,但先驅畢竟也自有前輩和同輩。早在白先勇之前就有各種前輩投入同性戀的呈現。

第3章〈愛錢來作伙──1970年代女女關係〉指出,台灣女同志文學要等到1970年代才密集出現。雖然早在日本時期、戰後初期的報紙就已經不時披露女同性戀新聞,但是女同志文學風潮要到70年代才浮現。這個文學界的風潮呼應了現實生活中女性經濟地位的改變:多虧冷戰全球布局之「福」,台灣變成美國的代工廠,因而在70年代體驗「經濟起飛」。本土女性紛紛進入工廠、職場,爭取到較多的經濟自主,可以開始想像女女作伙的生活。

第4章〈誰有美國時間──一九七○年代男同性戀者〉發現「美國」在台灣文學中千呼萬喚始出來:雖然戰後台灣長期受到美國宰制、1960年代文學早就展現了美國式「現代主義」痕跡,但是要等到70年代本地文學才開始明確寫出「美國」:將「另類的人」(男同性戀者)和「另類空間」(美國)連結在一起,暗示「另類之人」要在「另類之國」才得以倖存。

第5章〈罷家做人──1980年代〉主張「同性戀罷家」現象在1970年代末畫下了分界線:分界線之前,台灣文學裡的同志幾乎不和家庭衝突;分界線之後,台灣文學裡的同志和家庭決裂則幾乎成為鐵律。

第6章〈翻譯愛滋、同志、酷兒──世紀末〉經歷了從「冷戰時期」進入「後冷戰時期」的歷史轉折,強調,「同志文學在二十世紀末蔚然成風」的現象除了可以歸諸於1987年的解嚴,還可以更往前推一點,歸諸於「愛滋」字詞與相關脈絡的「翻譯遭遇」。

第7章〈固體或液體的同志現代性──二十一世紀初期〉借用社會學家鮑曼(Zygmunt Bauman)的「液體現代性」(liquid modernity)觀念,解釋同志文學面臨的變局:「去中心」的液體現代性崛起,以既有體制為中心的固體現代性則持續失勢。

〈後記──中國在哪裡〉與其是要議論「同志文學」和「中國文學」的關係,不如說是要指陳一個較少為人談論的事實:同志文學史幾十年來的發展剛好見證了「中國」隨著時代變化的「有/無」。

作者简介

作者:紀大偉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比較文學博士。著有學術專書《同志文學史》、小說集《膜》(已有日文翻譯版、法文翻譯版)等,雜文集《晚安巴比倫》等。

目录信息

《台灣與東亞》叢刊發行旨趣/陳芳明
看待台灣文學史的另一個方法──《同志文學史:台灣的發明》序/陳芳明
自序

第1章 緒論──台灣的發明
一、本土文學的「同志現代性」
二、作為「公眾歷史」的同志文學史
三、取決於讀者感受──而不只取決於作者意圖
四、扼殺「雙性戀」與「異性戀」的「是非題」
五、定義,特徵
六、研究方法:歷史怎麼做
七、章節安排:年代、時期

第2章 白先勇的「前輩」與「同輩」──從二十世紀初至一九六○年代
一、先有讀者,才有作者
二、追認冷戰之前的資產
三、1950年代:同志文學史的關鍵十年
四、白先勇作品內外的眾聲
五、《重陽》有資格嗎?
六、早熟:初中生也堪稱同志主體嗎?
七、為歐陽子翻案
結語

第3章 愛錢來作伙──1970年代女女關係
一、自由的幻影
二、「工作讓人自由」
三、強調經濟,「不強調」情慾
四、歐陽子和白先勇的女女情仇
五、李昂筆下的「性知識」
六、玄小佛和郭良蕙遇到「大家」
七、值不值得被紀念的過去
結語

第4章 誰有美國時間──1970年代男同性戀「者」
一、外在美國,內在美國,美國時間
二、外在的美國
三、內在的美國之一,野人咖啡室
四、內在的美國之二,新南陽戲院
五、內在的美國之三,醫生診所
六、「否寫美國」的王禎和劇本
結語

第5章 罷家做人──1980年代
一、作為公眾平台的《孽子》
二、罷家,做人,告白
三、在人道主義的王國裡
四、墮落的核心家庭
五、出國決勝負的「朝聖」
六、女子家庭代工
七、男子家庭代工
結語

第6章 翻譯愛滋,同志,酷兒──世紀末
一、從「解嚴」還是從「愛滋」開始算起?
二、翻譯遭遇
三、愛滋:從國外到本土
四、同志:哪一種公共?
五、酷兒:在人道主義的王國外
結語

第7章 固體或液體的同志現代性──21世紀初期
一、詩:從難以指認之苦,到不必發現之樂
二、長篇小說:蒼蠅與膏油
三、跨性別時間
四、原住民:從僵化的客體到軟化的主體
結語

後 記 中國在哪裡
一、今昔之比
二、「同時存在」之謎
三、冷戰的小孩
四、視覺至上主義之外

參考及引用書目
附錄 作家年表
索引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1)六篇论文组成的合集,语言比较白话通俗,各篇读起来感觉不错,不过不知道是否出于相关研究太少或研究对象的资料搜集与辨认困难,有些段落读起来会感觉比较琐碎,可能会让人觉得作者本身对于该议题或该部分的方法论反思或观点反省,更盖过读者想要明确知道的事物或历史脉络,不过读起来语言还是蛮清晰的。(2)前六章对各时代尝试进行的归纳蛮精彩的,第七章有点水 = =,后记对中国形象在同志文学缺失的论题还挺有意思的,作者在书中不断地探讨“宛若XX主体”的说法,试着将同性恋文学相关的议题与论域扩大和包含那些原来比较不受重视的作品与虚构人物,这些是都蛮有意义的,不过相对来说对很多人来说“需要辨认”的文本工作量就颇大,至于如何去具体采集研究对象,或是否回归舒适圈用作者常说的非符合真实的文学史认知,这也都是个大困难

评分

整體而言,當中的內容是過得去的。但是所有的小章節都有些雨點小聲音大的感覺,很多很普遍的學術概念,如台灣同志文學內的空間美國,卻偏偏以怪異的美國時間論之。而更讓我匪夷所思的是,研究者以讀者參與論來定義何為同志文學,但實際上卻只能論調為擁有同志傾向的文學,而非同志文學。我覺得文學與人是一樣,需要被某些關鍵的定義,而非一個“領域”(Field)的覆蓋。

评分

招牌要义不外如是:不被定义,质疑主流,考掘边缘。述多于论,书写口语化,更像是课堂讲义,但可读性其实是弱的。理论多元,处理问题却不时会退回到简略的二元辩证。“台湾的发明”,多漂亮的命题啊!几乎可以想象一部流动的越界的新潮的酷异文本,结果反而是寡淡保守,困宥于国族的身份与位置。所以,后记问中国在哪里?说句玩笑话,说到底,还是不够同志。

评分

白头宫女话天宝。但凡提起中国,语气比季羡林《牛棚杂忆》还酸(后记“中国在哪里”简直醉了)——真不晓得有多少独派,是一面哀叹美帝、中修、日本军国主义亡魂、还有啥新自由主义这几座大山,一面又暗自怀着以小搏大、以弱胜强的野心……开篇炒作几个概念,什么“同志文学史:台湾的发明”,什么“同志现代性”,看完发觉怕不是噱头。文献倒是丰富,然而分析既简单又啰嗦,可惜可惜。

评分

(1)六篇论文组成的合集,语言比较白话通俗,各篇读起来感觉不错,不过不知道是否出于相关研究太少或研究对象的资料搜集与辨认困难,有些段落读起来会感觉比较琐碎,可能会让人觉得作者本身对于该议题或该部分的方法论反思或观点反省,更盖过读者想要明确知道的事物或历史脉络,不过读起来语言还是蛮清晰的。(2)前六章对各时代尝试进行的归纳蛮精彩的,第七章有点水 = =,后记对中国形象在同志文学缺失的论题还挺有意思的,作者在书中不断地探讨“宛若XX主体”的说法,试着将同性恋文学相关的议题与论域扩大和包含那些原来比较不受重视的作品与虚构人物,这些是都蛮有意义的,不过相对来说对很多人来说“需要辨认”的文本工作量就颇大,至于如何去具体采集研究对象,或是否回归舒适圈用作者常说的非符合真实的文学史认知,这也都是个大困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