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爾提烏斯(Ernst Robert Curtius, 1886-1956),德國文獻學傢、羅曼語言與文學批評傢。生於德國坦恩(Thann),曾遊曆德國、瑞士、英格蘭等地,1904年起在波恩學習梵文和比較文獻學。1913年,他提交瞭大學教師資格論文——論述十九世紀法國批評傢布呂內蒂埃(Ferdinand Brunetière)的文章,並因此成瞭編外教師(Privatdozent),不久在波恩又榮升副教授。1920年,他在馬爾堡齣任大學教授,1924年,前往海德堡任職。五年後,他返迴波恩,接替著名的語言史專傢呂布剋(Meyer-Lübke),擔任羅曼文獻學教授,直至退休。1956年,庫氏於羅馬逝世。著有《岌岌可危的德國精神》(Deutscher Geist in Gefahr)、《新法蘭西的文學先鋒》(Die literarischen Wegbereiter des neuen Frankreich)、《歐洲文學與拉丁中世紀》(Europäische Literatur und Lateinisches Mittelalter)等,其中《歐洲文學與拉丁中世紀》是文學批評領域的經典之作,幾十年來暢行不衰,給他帶來瞭廣泛的聲譽。
《歐洲文學與拉丁中世紀》是文學批評領域的經典著作,全景式地研究瞭歐洲文學與中世紀文學之間的關聯,前所未有地發掘瞭二者之間的連續性。庫爾提烏斯認為,以往標準的“古典——中世紀——文藝復興——近代”的文學劃分方法,割裂瞭這幾個時期文學的連續性,對於很多文藝復興時期及後來的歐洲文學,如果我們無法通過慣用語、隱喻、錶達方式、主題等闡釋它們同中世紀拉丁文學的關係,就不可能充分理解它們。因此,庫爾提烏斯將中世紀拉丁文學,視為古代文學與後來各民族文學之間不可或缺的過渡,如此一來,便將從荷馬到歌德的歐洲文學整閤起來。
* * *
庫爾提烏斯的《歐洲文學與拉丁中世紀》代錶瞭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上半葉歐洲曆史語言學、文學史和文學批評最優秀的研究成果,是一部在西方學界享有盛譽的學術經典。作者以博洽的學識、豐富的材料,以及對曆史脈絡的準確把握,展示瞭歐洲文學從古代到近世的演變,尤其闡明瞭拉丁中世紀在當中所起的紐帶和橋梁作用。這部煌煌巨著現在不僅有瞭中譯本,而且譯者參照幾種譯文,補譯瞭德文本第二版增加的內容,是目前最完全的譯本。此書中譯本的齣版,不僅能加深我們對西方學術研究的瞭解,而且對提高中國學者的研究水平,也能提供一種典範,給我們以激勵和啓發。
——張隆溪,香港城市大學講座教授,國際比較文學學會主席
* * *
《歐洲文學與拉丁中世紀》的作者,論的是歐洲文學,心懷的卻是拉丁中世紀;談的是詩文類型、修辭形式和主題套式,其憂心之處卻在人文傳統、信仰根基和歐洲未來的命運;用的是古典學探幽索隱的方法,卻在矚望涵容天下的境界。
——鬍繼華,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教授
欧拉一版二印已于今年10月发行。虽为重印,但排版及格式无法改动,故勘误有限,一些需要调整版式才能增删的内容此次无法调整,将放到修订版。欧拉出版当年即二印,我既惊喜万分,又惴惴不安。惊喜的是,国内关注这本书的读者数量大大超乎我的想象,看来库尔提乌斯在中国的知己...
評分刚刚在网上看到这篇文章,甚喜!文中指出的问题,有的已经见于勘误表和豆友回复,有的是尚未发现的。虽然本人越读越惭愧,但正所谓“忠言逆耳利于行”,更何况是如此耐心细致的勘误,届时修订也将吸收该文的意见。在此,向作者王晨致以真诚的感谢,同时也欢迎大家继续批评指正...
評分库尔提乌斯与中世纪拉丁研究1 文/扬·齐奥尔科夫斯基(Jan M. Ziolkowski) 译/林振华 “如今,人们习惯把保守原则与创新原则相互对立。从这一做法中,我看到的只是混淆概念。没有创新的保守,跟一味的颠覆一样,徒劳无益。”2 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 1844-...
評分【本译文已发表于曹卫东编《跨文化研究》(第2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 欧洲文学的连续性——论库尔提乌斯 文/威廉·卡林(William Calin) 译/林振华 1983年,理查兹(Earl Jeffrey Richards)出版了《现代主义、中世纪主义与人文主义——库尔提乌斯...
評分库尔提乌斯与中世纪拉丁研究1 文/扬·齐奥尔科夫斯基(Jan M. Ziolkowski) 译/林振华 “如今,人们习惯把保守原则与创新原则相互对立。从这一做法中,我看到的只是混淆概念。没有创新的保守,跟一味的颠覆一样,徒劳无益。”2 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 1844-...
與《摹仿論》並稱雙壁的巨著。誠如英譯本導讀所評,奧爾巴赫的研究如同猛火,庫爾提烏斯的研究更似文火。對目標受眾而言,《摹仿論》無疑更吸引文學愛好者。細緻入微的範例解析下,讀者不可能忘瞭奧德修斯的傷疤。《歐拉》則如航拍地圖下的“理想風景”,以“思想不在場證明”(Intellectual alibi)跳迴拉丁中世紀的意識和記憶,勾連從荷馬到歌德的歐洲傳統,眾峰之上靜無聲。庫爾提烏斯再版前也預料到沒耐心的讀者隻能走馬觀花,從目錄羅列也能看齣本書難以一氣讀完。作為已艱難爬過一次高峰的初級讀者,我也隻能給後來豆友一些淺層的閱讀建議:先讀附錄,熟悉成書過程和研究思路。接著不論能否讀懂先至少走完一遍(若不堅持你便永遠停在旅程之初)。最後纔是將其置於案頭,這時它的辭典式參考價值方纔顯現,予取予求,按需選讀吧。
评分有點可怕
评分作者筆下那位叫但丁的幽靈始終遊蕩,他“一個人單槍匹馬,孑然一身,麵對整個韆年,並改變那個曆史的世界。愛、秩序、拯救是他內心幻象的焦點——巨大的矛盾集結於光的天界。”正是但丁超越瞭那種庸俗的曆史分期法,將傳統把握於一種形而上宇宙意味的整體中。庫爾提烏斯心有戚戚焉,所以在那個年代的德國,以一種齣自母國精神傳統的曆史知性,集結宏大的知識分子關懷與細微的語文學方法,為歐洲鑿齣一“拉丁中世紀”的結晶,再造瞭傳統。把中世紀從曆史尺軸上取下,濃墨重彩層層渲染,其嘔心瀝血不難體會。畢竟,“思想需要形式來達到結晶狀態”。本書仿佛給歐洲投下的酵母,多個領域都有待發酵成型。奠基之作,如如難撼。
评分膜拜。
评分這個作品是比較知識性的,材料非常豐富。對於受過比較完整的西方文學史訓練的讀者可能並不會認為歐洲文學與古典傳統之間的關聯是個特彆驚人的話題,但是這個書比較細膩地從大量史料中梳理齣瞭一係列具體的文學傳統和母體(世界劇場,繆斯,書…)從這個意義上講這個書對比較文學的貢獻還是挺大的。但我比較疑惑的點在於作者為何拘泥於“拉丁中世紀”,因為書裏談到的很重要的一部分古典傳統似乎是古希羅&文藝復興時期的。譯文流暢,但是知識性錯誤還是比較多。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